中国教育家协会诚邀学校教育机构广泛联盟,多赢合作共谋发展!

本站首页 广告服务 旧版回顾 会员注册 会员服务 申请友情连接

全国优秀研究生院校报考指南 中国教育第一网欢迎您!今天是

用户登陆口

首页 教育新闻 院校大全 高考招生 考研招生 留学移民 电脑培训 中考信息
各省动态 少儿教育 家庭教育 远程教育 特殊教育 职成教育 就业中心 教育家
教学技术 教学产品 科技发展 高校后勤 教育论坛 热点资讯 国际交际 教育博客
资讯搜索:

异地高考:一视同仁还是“宁有种乎”?

--------------------------------------------------------------------------------
点击次数:2366  发布时间:2012-3-13 12:00:52

 

    “异地高考”已然是今年“两会”先声夺人的“热词”。顷时,会上会下,“庙堂”精英和普通民众都对其“翘首以待”。聚讼纷纭之下,教育部终于明确表态“不到十个月就公布异地高考改革方案”,但同时亦称“是有条件的”。袁贵仁说:“除了考虑城市承载能力外,还对家长和孩子有一定条件要求,家长要在当地有工作。”

    后面那个“有条件”很值得人玩味。“有条件”背后到底是什么条件呢?部长本人也语焉不详,留下巨大的想象空间。但即便以最乐观的态度去估计,这些“门槛”中除了对“学籍获得时间”有限制,恐还会跟父母的工作收入、是否连续缴纳社保等挂钩。

    想想也确有无奈,招生名额、教育资源总是有限,僧多粥少,总得有个“标准”。可如果真的跟父母经济地位接驳了,也就意味着只有一部分“异乡孩子”能享受到这一新的“制度红利”。他们的父母在大城市有房、收入较高、能够连年缴纳社保,而那些父母只是普通农民工,住在城中村的“打工子弟”就显得跟“新规”很无关。

    当然,有些人可能会说,自己住在城市的简陋出租房,还会让孩子跟着在城市念书吗?可父母总是用心良苦,“再苦也要让孩子受到更好的教育”的人不在少数。事实上,2010年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在流入地小学和初中就学的人数达到997.1万。说这近千万“异乡子弟”的父母没有是普通农民工的,无异是睁眼说瞎话。

    那么,就应该反问,“异地高考”到底是“一视同仁”还是成全“宁有种乎”呢?如果一个包工头和一个泥瓦工的孩子同在某城市上学,一个因为资金实力获准“就地高考”,一个却因薪水少、职位卑微而要“回老家考”,能说这一制度是公平的吗?

    美国社会学者罗尔斯在谈到“正义”时,认为作为公平的正义是一个社会的首要价值。他坦承“绝对的公平是不存在的”,但他强调的是允许“不公”存在的唯一理由,是这种“不公”能使社会中的“最不利者”受益。显然,同为进城务工者,挣得多的人的子女与薪水低的人的孩子在获准“异地高考”上难以享有同等机会,这本身就“不公”。而如果这种“不公”可以存在的话,它应该是能够使那些处境较差的农民工获利才行,而事实上它却加剧了“公民工”和“包工头”之间的分化,并且直接承继到下一代头上,最后形成类似“放羊娃生个孩子还放羊”的恶性马太效应。

    所以,允许“异地高考”又在经济条件上设置门槛,实质上在消解它本身的“促公平”的作用,而为“原教旨的经济地位论”张了本。最稳妥的做法是“异地高考”应根据随迁子女在本地的学籍年限来看,比如,只要两个孩子同在迁移地上学达到一定年限,就应该都具有“就地高考”资格,不能再附加所谓的收入、房产、缴纳社保等额外条款。不然的话,“异地高考” 就成了“少数人瓜分改革果实”的“拼钱游戏”。因为能够达到那些“经济地位条款”的人在所有进城务工者中终究是少数,不具普惠性。

    尽管京沪惠等地“异地高考”方案尚未揭晓,但目前舆论中多是专家学者或媒体名流站在自己立场上的“利益剖白”,鲜有陈述农民工群体真实意愿的声音。而事实上,起初“异地高考”能成为一个问题而凸起,主要就是源于大量农民工向城市的涌入。商讨和谏言“异地高考”时要多从“失语”的主体着想,力避“有理就在声高”,多听听那些“沉没的声音”。
   
    “异地高考”尚在酝酿,脱胎时面目如何,仍然未知,可不妨现在就对其“准入条件”保持足够关切,时时不忘问一句:到底是“一视同仁”还是“宁有种乎”?

 

 


—— 信息源自:观点中国

 
产品推荐


中国教育家协会 版权所有
中华人民共和国 京ICP证000045号-83
项目合作:010-64803353
邮箱:bj64801986@126.com

香港通讯地址:香港兴发街邮政局38062信箱
中国香港政府注册登记号:18159887-038-01-06-0
咨询电话:010-64803658 香港电话:852-2915.7428 传真:852-2915.63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