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财政已按全国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4%编制预算,地方财政也要相应安排,确保实现这一目标。”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中4%这个数字令代表们为之振奋。但地方财政能否作出相应安排,确保实现这一目标?教育经费投入能否把好钢都用到刀刃上?择校热愈演愈烈背后的资源均衡问题如何破解?这些,都是百姓最关心的,也是两会上代表谈论的热点话题。
全国人大代表、青岛大学副校长邵峰晶:
最重要的公平是教育起点的公平
“人生最重要的公平是教育起点的公平,是机会的公平。如果教育的起始阶段就不公平,容易对孩子造成心理的扭曲和伤害,影响他们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下转第二版)
(上接第一版)邵峰晶说,政府工作报告强调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实现义务教育公平不是一件易事,是一项浩大的社会工程。
邵峰晶说,在义务教育均衡发展问题上,不同地方的政府也许解决的力度不尽一致,但是整个社会是给予了足够的关注。“像青岛市对农民工子女入学、随迁子女入学都免去择校费和借读费,对幼儿园也是,而且他们一旦碰到了困难,整个社会都会非常踊跃去支持,至少这是一种趋势,这是我们社会进步过程中一个非常暖人心的进步。”但在一些落后地区,还远远谈不上教育公平,所以建议政府加大投入解决边远地区的孩子们的教育问题。
全国人大代表、中国海洋大学数学学院教授刘新国:
从师资配置这个源头抓起
“尽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每年都提,但"择校热"依然居高不下。”刘新国认为,择校的根源还是优质教育资源的稀缺,师资力量在家长们择校动机中占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诚然,优质学校有多年的积淀和底蕴,资源丰富,形成了培养和吸收高素质教师的良性机制。“即使是一名欠缺经验的青年教师去了优质学校,由于会得到更多锻炼和学习的机会,他的水平肯定会提高很快;相反,如果一名优秀的教师在相对薄弱的学校内,他会面临着"跳槽"或被"挖墙脚"的局面。”刘新国认为,政府一定要从师资配置这个源头抓起,缩小优质学校和相对薄弱学校的师资差距。他建议,要制定优质学校和薄弱学校校长、老师轮岗交流的制度,逐步缩小校际管理水平和教学水平的差距。
全国人大代表、青岛喜盈门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纪玉君:
吸引优秀教师长期扎根农村
“城市学校大都漂亮整洁,夏有空调,冬有暖气;而很多农村学校却恰恰相反,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纪玉君说,农村教育在投资、师资、现代化教育手段等方面都远远落后于城市,农村孩子享有的教育资源和教学环境无法与城市相比,导致许多农村优秀学生被埋没。
无论是城里孩子还是农村孩子,都是祖国的未来,都应该享受同样的待遇和教学质量,应该“一碗水端平”。纪玉君说,要实现城乡义务教育均衡不是一朝一夕,取决于政府财政投入力度的大小、调动农村教师积极性政策的多少。他建议,还要继续加大对农村基础教育的投入力度,并且把钱都要花在“刀刃”上;还应优先保证农村义务教育教师的待遇,吸引更多的优秀教师长期扎根农村和基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