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家协会诚邀学校教育机构广泛联盟,多赢合作共谋发展!

本站首页 广告服务 旧版回顾 会员注册 会员服务 申请友情连接

全国优秀研究生院校报考指南 中国教育第一网欢迎您!今天是

用户登陆口

首页 教育新闻 院校大全 高考招生 考研招生 留学移民 电脑培训 中考信息
各省动态 少儿教育 家庭教育 远程教育 特殊教育 职成教育 就业中心 教育家
教学技术 教学产品 科技发展 高校后勤 教育论坛 热点资讯 国际交际 教育博客
资讯搜索:

两会代表委员谈:“减负”这道题何以如此难解

--------------------------------------------------------------------------------
点击次数:2325  发布时间:2012-3-9 11:14:54

 

      中小学生课业负担过重问题,一直受到政府和全社会的高度关注。每年两会,代表委员都一再呼吁“减负”。然而,中小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至今依然存在,在有些地区甚至愈演愈烈。

  “减负”为何困难重重?怎样才能从根本上破解“减负”难题?在错综复杂的格局下,政府、学校和家庭各需担负什么样的责任?带着这些问题,记者采访了正在北京参加两会的全国政协委员、北京师范大学副校长葛剑平,全国人大代表、浙江省教育厅厅长刘希平,全国政协委员、宁波市副市长成岳冲,全国政协委员、天津市河西区副区长孙惠玲,全国人大代表、河北省石家庄二中校长邵喜珍,全国政协委员、复旦大学教授葛剑雄。

  中小学生课业负担为何越减越重

  这些年,各地都出台了很多“减负令”,但效果并不明显,甚至出现了学生课业负担越减越重的现象。成岳冲委员分析说,归结起来,主要是学校和家长对“减负”心态都很矛盾,学校考虑更多的是不在校际竞争中落败,家长则担心“减负”会影响孩子学习成绩。很多学校满足于通过培养学生应试能力所带来的短期收益。如果改变传统那一套,反而不知该怎么做了。学校是“减负”的主阵地,如果不敢尝试和实践,不敢在教学改革上迈出新步伐,“减负”就始终停留在理念和口号层面。

  身为中学校长的邵喜珍代表认为,高考升学依然在决定千万学生的命运。家长和学生都想上好学校,而优质教育资源不足必然会导致竞争,竞争的筹码主要还是考试的分数,竞争越激烈,“减负”越困难。此外,还有社会舆论导向的偏差。每年高考前后,各类媒体都围绕高考大做文章。这必然引导公众以高考上线人数来评判学校的好坏,这样就把学校绑架到加重学生课业负担,片面追求升学率的轨道上了。

  长期关注中小学生“减负”问题的葛剑雄委员说,“减负”难,根源在于社会给年轻人的出路太少、太窄。家长们越来越迷信“不能输在起跑线上”。以前“起跑线”在小学,现在已经前移到幼儿园。我们应该反思的是,除了上大学、上好大学,还有没有什么好的出路?要从根源上解决“减负”难题,一是学校教育要有更多的分流渠道,加强职业教育的吸引力;二是社会阶层间要有足够的流动机会,大学生可以先做“螺丝钉”,再做“栋梁”;三是社会要尊重普通劳动者,让任何职业的人都能有尊严地生活和工作。

    科学的评价是“减负”成败关键

  “从操作层面来说,‘减负’难以落实的关键在于缺乏科学的评价体系。”成岳冲委员认为,教育行政部门如何评价学校、学校如何评价教师、教师如何评价学生、家长如何评价学校,这一系列的评价过程,如果还是以分数为标准,那“减负”永远是空谈。从教育行政部门的角度说,尤其要改变单以考试评判学校质量的做法,要把学生身心健康、学校特色发展、学校文化建设等多种指标纳入评价体系,全面、动态地评价学校管理和教学行为。

  说到评价改革,多年在教育行政部门工作的孙惠玲委员说,新课程提出“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目标,这提得很好!但这么多年来,即使“知识与技能”的目标也没有很到位地实现。很多学校依然把教学窄化为对分数的追求。中小学尤其要有多元的评价标准,学生的身心素养远比分数重要。学校就是要为学生健康成长创造环境,这是“减负”最应达到的目标!

  葛剑平委员则呼吁,家长也应该转变观念,正确看待子女的成长。他说,每个家长都希望子女成为“精英”,但精英只是少数,某些人推崇的“精英教育”并不适合大多数人。一些成功的家庭教育只是个案,“虎妈”、“狼爸”没有必要效仿和复制。社会不仅需要高层次的人才,也需要普通劳动者。建议所有家长在正确了解和认识孩子的基础上,对孩子的成长作出合理预期;平时多与孩子沟通,全面评价孩子的优势,不能“恨铁不成钢”,盲目给孩子加压。

    “减负”既要“内疗”,也要“外治”

  如何从根子上破解“减负”难题?刘希平代表结合浙江省的实践阐述了自己的观点。他说,推动“减负”的主体应该是政府,虽然“屡战屡败”,但仍要“屡败屡战”。2010年8月,浙江省开始新一轮“减负”。“这一次我们主要是推出五项严格的措施,就是开齐开足课程、严格控制考试、严控作业量等;同时提出建立五项制度,包括试卷评价制度,降低难度等,我们更看重的是五项制度。比如,我们要求学校公示课业的负担情况,让家长和社会监督;也建立了监督制度,经常进行明察暗访,并且和相关考核挂钩。经过一年,系统内的‘减负’自觉性增强了,社会对‘减负’的关注和监督也增强了。”刘希平说。

  为学生“减负”,教师要发挥重要的作用。邵喜珍委员说,学校要引导教师把“减负”理念内化为自觉的行动,不断寻求科学的教育教学方法,努力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教师水平提高了,课堂效率提高了,学生用于课业的时间必然会减少。学校在“减负”的同时,还要主动化解家长的焦虑情绪,取得家长的支持和配合。让家长明白,学校并不是让学生学得少了,对学生放松了,而是减少了课业方面过度消耗的时间,为学生课外的兴趣发展、个性成长等综合素质的培养提供了时间保障。

  葛剑平委员建议,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联合物价、劳动、商标局等部门加强对教育培训市场的管理,对那些无视政策规定,打着所谓提升教学质量、为国家培训人才的幌子的各类非法办学机构,坚决取缔并处以重罚,使各种补习班没有市场,真正为学生营造轻松愉快的学习环境。

 

 


—— 信息源自:中国教育新闻网

 
产品推荐


中国教育家协会 版权所有
中华人民共和国 京ICP证000045号-83
项目合作:010-64803353
邮箱:bj64801986@126.com

香港通讯地址:香港兴发街邮政局38062信箱
中国香港政府注册登记号:18159887-038-01-06-0
咨询电话:010-64803658 香港电话:852-2915.7428 传真:852-2915.63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