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从未接受过正规教育的东莞18岁男生冯杨,接受宁波诺丁汉大学外籍博士生导师的面试,并成功地成为该校最年轻的博士生。此事引发人们的热议。全国两会期间,谈及此事,政协委员钱锋委员和葛剑雄委员表达了同样的观点,即希望大家不要夸大这样一个个案。
华东理工大学副校长钱锋表示,不能因为这样一个个案,来否认我们的教育不好。他认为,冯杨的成才之路有利有弊。不利的一面是,在义务制教育中成长的孩子,可以不断地接触到社会,而在家中自学成长的孩子在接触面方面相对就窄了不少,必然有所限制。
对于中外合资办大学这样一种模式,钱锋认为,在全球一体化、经济一体化这个大背景下,国际化是大势所趋,“我们现在不能封闭式地发展。”这同样包括教育领域。“今年教育部的工作方案中,也有提到要加大教育的国际化力度。”他说,事实上这几年,开始有不少国外的学校来国内合作办学,同时国内通过留学基金管理委员会,也派出好多在校大学生、研究生,到国外交流、访问。
葛剑雄委员表示,中外合作办大学也好,外国到中国办学也好,都是教育的一个有效途径。“但是,不能够替代中国本身的教育。另外,就这个孩子而言,现在也不能下他已经成功的定论。以前的神童里,泯然众人的也有,杰出的也有。”
[观点碰撞]
中外合作大学对高等教育改革触动不大
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 熊丙奇:
宁波诺丁汉的确是一所挺不错的中外合作大学,但如果站在中国高等教育改革的背景下来审视一所中外合作大学,你会发现它所能起到的推动作用并不大。如果单从丰富优质教育资源的角度来看,中外合作大学具有积极作用。但如果是为了促进高等教育改革,只有鼓励国外大学直接在国内建立分校,引进教育市场竞争,才是建立现代大学制度的关键。
中外合作大学与国外大学的分校区别在于,它不是原汁原味的国外大学。以宁波诺丁汉大学为例,尽管它是全英文教学,采用英国诺丁汉大学的教材,老师由英国诺丁汉大学全球选聘,颁发英国诺丁汉大学的文凭,但它和国内高等教育制度(如高考统招录取)进行了某种嫁接,在生源方面难以形成对国内985高校、211高校的竞争。这类具有体制内高校某些痕迹的中外合作大学,有影响但并不足以冲击原来的体制。它的突破意义非常有限,并不会对中国的高等教育改革产生多大的触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