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一步走了近20年,广东团代表纷纷叫好,呼吁中央财政加大教育投入
温总理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2012年中央财政已按全国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的4%编制预算,地方财政也要相应安排,确保实现这一目标。这意味着该目标自1993年提出以来,我国有望首次实现这一承诺。这引起了广东团代表的热议。
完善中央地方教育经费分担机制
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4%的指标,是世界衡量教育水平的基础线。1993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提出,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GDP比例要达到4%。但由于我国GDP增长迅速、财政收入占GDP较低等多种原因,这一目标未能如期实现。
“这么多年,终于有望要实现4%的目标。”全国人大代表、中山纪念中学校长贺优琳欣喜地说,温总理的报告十分贴近民生,有非常多的实话和实事。这一步走了近20年,主要原因是现行教育经费分担机制中,地方政府占大头,中央对教育的投入还比较少。
全国人大代表,广东海洋大学食品科技学院食品质量与安全系主任雷晓凌认为,尽管现在还存在教育欠账,但能保障占GDP4%的教育投入已经是很可喜的一步。
在讨论中,很多代表呼吁要完善中央和地方的教育经费分担机制。“地方政府对教育投入比较多,有些欠发达地区的县市把主要的财政都拿来投基础教育了,但还是力不从心,因此中央加强对教育的投入是关键。”贺优琳说。
农村撤点并校要安排好校车安全工作
全国人大代表、连山壮族瑶族自治县福堂镇梅洞村党支部副书记杨月梅说,福堂镇8个行政村,但只有2所小学,4个小学教学点(1—4年级不等)。其中,从离镇最远的村,步行上学要3小时。
“总理在报告中提出要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资源配置要向中西部、农村、边远、民族地区和城市薄弱学校倾斜,真是太好了。”杨月梅说,以她所在的镇为例,很多学校都是麻雀学校,往往只有几十人,不撤并容易形成资源浪费,但是撤点并校之后,在校车安全上应该做好安排。
杨月梅说,总理表示要继续花大气力推动解决择校、入园等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农村中小学布局要因地制宜,处理好提高教育质量和方便孩子们就近上学的关系,非常及时。
贺优琳也针对性地提出建议,政府对学前教育要进一步加大投入,对民办教育要给予扶持甚至给优惠待遇,尤其保障民办教师待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