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情燃烧的岁月总会留下一些难忘的记忆。在我国著名作家、诗人、文艺评论家高占祥的青年时代,燃烧着勇往直前的求学激情。1960年,高占祥与妻子举行结婚仪式。当晚,他的十几个伙伴来闹洞房,进屋一看,却只有新娘一人,便问:“新郎藏在哪里?”新娘答道:“新郎背着书包上学去了。”
文化力与个人命运有什么关系?日前在京发表的新书《联结地球的文化力高占祥与池田大作对话录》中,作者高占祥和池田大作把青少年时代的求学经历娓娓道来,印证了文化可以改变人的命运这一真知。
高占祥现任中华文化促进会主席。20世纪90年代,他开始研究“文化力”问题,并于2007年出版《文化力》一书。池田大作是日本国际创价学会会长,世界知名思想家、作家、社会活动家,也是中日邦交正常化倡导人之一。他对“文化力”这一概念的提出予以高度评价,并围绕这一主题与高占祥展开了数次内容广泛的“对话”。
高占祥说:“文化并不等于文化力,只有把文化转化为文化力时,才能成为推动个人、推动历史的推动力。当前,中国缺乏的主要不是文化,而是文化力。”“文化力”是给予科学进步、经济发展、社会繁荣等无限力量的原动力,可以说是“人类的第二个太阳”,但是,现今中国的一些领导干部,把精力都用在了经济建设上,忽视了“文化力”和“精神力”。
英语的“culture(文化)”一词来源于拉丁语的“cultura(耕作)”。“从这意义上来看,"文化"就是耕耘自己、锻炼自己,"文化力"的渊源可以说就是教育。”池田大作说。
教育是文化的动力,文化也是教育的动力。文化力需要教育的滋养,也能推动教育的进步。“21世纪的竞争是科技的竞争、人才的竞争、文化力的竞争。”高占祥说。在文化力竞争时代,必须摈弃急功近利的态度,使文化力与物质力并驾齐驱、平衡发展。而对教育来说,应将传统的应试教育转化为文化力教育,培养创造型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