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家协会诚邀学校教育机构广泛联盟,多赢合作共谋发展!

本站首页 广告服务 旧版回顾 会员注册 会员服务 申请友情连接

全国优秀研究生院校报考指南 中国教育第一网欢迎您!今天是

用户登陆口

首页 教育新闻 院校大全 高考招生 考研招生 留学移民 电脑培训 中考信息
各省动态 少儿教育 家庭教育 远程教育 特殊教育 职成教育 就业中心 教育家
教学技术 教学产品 科技发展 高校后勤 教育论坛 热点资讯 国际交际 教育博客
资讯搜索:

2012年高校人才培养面临的问题与发展趋势

--------------------------------------------------------------------------------
点击次数:2147  发布时间:2012-2-13 20:08:00

     大学生:栋梁之才为何一毕业就冻在一边凉快?为何越优秀的大学生毕了业就优先生锈?大学赢在了起跑线,却为何输在了职场这条生存线?毕业生是先就业、择业、创业,还是先生存?

    高校:培养学历型人才,还是培养能力型人才?升级学历,是否还应该升级能力?高校是否应该请进来(职场专家),走出去(学习)?

    企业:为何很多用人单位常抱怨招来的多半是“半成品”、“废品”?为何很多企业宁愿用低学历的年轻人都不愿意用大学生?为何很多HR经理和老总们认为现在的大学生好高鹜远、难成大器?

    社会专家:大学生要成为一个充满方向感和智慧的职场精英,而不是一个“移动的书柜”,“盲目的学奴”!大学要成为一个人人追捧的栋梁之才,而不是无人品尝的“冻凉之菜”!学业不等于事业,专业不等于职业!

    家长:辛辛苦苦陪读十几年,我们的孩子不应只换来一纸学历和心理上的安慰(面子工程),毕业了,孩子们无助地成为蚁族,甚至走向失业的痛苦。所有的投入换不来孩子最终的出路!孩子生理年龄增长,心理年龄却没有断奶,作为家长,是该继续插手,还是应该放手?不希望孩子成为啃老族,但事实可能孩子已经变成了“老啃族”。

    社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高校培养人才的困境在哪里,解决困境的解决方案是什么…毫无疑问,这些已成为各大人才论坛的热门话题。

    首先,我们这个社会到底需要具备什么样能力的人才呢?社会每时每刻都在改变,我们的市场随着社会的改变而改变,那么我们的人才应该怎么样才能适应市场和社会的改变呢?我们可以用“四型”来定义人才,即:创新型、复合型、领导型、适用型。所谓的创新型,想必大家都越来越重视,没有创新,这个社会就不会有进步,也就不会出现今天的网络和微博。所谓的复合型,我是这样理解的,就是全能型,通俗一点讲就是什么都会。我们的大多数高校的目标都是培养复合型人才,这就是为什么我们在大学里要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原因。所谓的领导型,其实在我们大学表现的相当明显,学生会、社团协会、俱乐部,这些学生组织必然需要很多有领导能力的学生去领导和管理。而这个适用型,其实理解起来也并不难,所学的知识和技能,在中国这样的发展中国家、第二大经济体中适用,如果你去美国这样的发达国家、第一大经济体中也同样适用,这说明你就是适用型人才。因此,如果你具备了创新型和复合型,领导型和适用型这人才的四大基本特征,你就是这21世纪所需要的人,就是人才中的香饽饽。

    其次,我们的高校培养人才的困境主要在哪里呢?我们认为,高校人才培养最大的困境源于人才培养模式的选择和运行。最近的一个中国人才发展报告称:未来三年,大型的跨国公司加上外资企业和优秀的中国企业需要的人才大概在200-300万,但能够被跨国公司看上的人才只有不到30万,也就是说,现在中国高校培养出来的大学生能够被跨国企业录用的只有10%。这对中国的高等教育绝对是一个很大的挑战。当前,我国高校人才培养模式实质上仍存在重已知知识的掌握、轻未知知识的探索,重单一专业理论知识传授、轻实践实战能力培养的现象。教育部《关于进一步深化本科教学改革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明确指出,要坚持知识、能力和素质协调发展,继续深化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等方面的改革,实现从注重知识传授向更加重视能力和素质培养的转变。因此,我们在人才培养模式上更要着眼于未来,侧重加强学生自我学习能力、知识自我更新能力、自我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

    我国高校优秀人才培养面临着束缚的瓶颈,那么解决困境的理念和思路又是什么呢?主要有以下两点:其一、以满足企业人才需求为导向,引入企业项目案例及管理流程,以任务为导向的实训体系,并把教学评估引入行业规范体系,建立人才培养平台支撑体系,保障高校人才培养的网络化、平台化和系统化进行。其二、建立多元化的学习模式及一体化的学习评估管理系统,优化课程体系设计,完善人才培养体系。通过吸引企业深度参与学生培养过程、把企业化工作环境植入到学校培养体系中、在学生实践教学环节加强解决问题的导向训练、为学生提供职业目标导向的个性化训练、分享快速更新的企业信息化的应用,以帮助学生满足企业人才需求。

    欧索软件依托十余年的人才教育以及软件项目开发管理经验,在紧密结合我国高等教育实际,并借鉴国外高校先进经验的基础上,面向高校推出了确立科学育人理念、深化培养模式改革、完善质量保障机制的人才培养解决方案-汇知堂数字企业园,该方案提供知识管理、在线学习、技能训练、测评服务、人才管理等主要功能,以SaaS服务的模式,帮助院校和企业建立在线合作、人才培养、储备与供给机制。

数字企业园通过跟多个软件企业实现一对多合作机制的“数字企业”,形成不同行业特色的 “数字企业园”,为学员提供不同的行业知识技能的学习选择。并按照企业的需求,实现企业人才的定向培养、储备与供给,真正实现校企对接。

    汇知堂数字企业园通过以下服务内容为高校建立企业与院校的合作机制、打造最佳的学生技能训练体系、帮助学生更好地就业。

    首先,汇知堂数字企业园帮助您实现校企合作

    数字企业园服务以SaaS服务的模式,帮助院校和企业建立合作、人才培养、储备与供给机制。数字企业园指通过跟多个企业实现一对多合作机制的数字企业,形成不同行业特色的数字企业园,为学员提供不同的行业知识技能的学习选择,并按照企业的需求,实现企业人才的定向培养、储备与供给。

    其次,汇知堂数字企业园为院校学生提供技能训练

    汇知堂数字企业园以SaaS服务的模式,为院校提供数字企业园综合服务平台,并采用“情境化”的训练模式,帮助院校学生进行在线知识学习、技能训练、能力测评和就业服务。数字企业园是在产业政策与人才标准体系的指导下,把企业运营环境、行业项目以及相关的教辅资源引入院校,通过特定的成长方案,进行人才培养的教学实施体系。情境化训练是按照不同软件企业的实际运营流程,组建以行业为导向的情境化“数字企业”(例如数字华为),实训学员被分配到“数字企业”的不同岗位上,模拟在不同岗位角色中完成角色任务,从而培训学生的角色技能,将学员培养成有一定工作经验的岗位工程师,为用人企业提供立即可用的人才。

    第三,汇知堂数字企业园促进院校学生更好就业

    汇知堂数字企业园为院校提供了在线人才的推荐、就业指导以及企业人才精准搜索和招聘服务,更好的帮助学生进行就业。

    第四,汇知堂数字企业园提供丰富的训练内容资源

    汇知堂数字企业园提供的内容资源以企业真实项目案例为基础,并配备用于完成项目案例所需的课件资源、知识资源和测评资源,为学生的技能训练提供真实、全面和规范的内容服务体系。

    苏州科技学院数理学院采用汇知堂数字企业园提供的院校SaaS服务内容,采用情境化训练为该院学生提供企业项目实训;并通过在线学习平台进行在线知识的学习、实训平台进行以项目驱动的技能训练、人才测评平台实现多维度的人才知识、技能的测评三个平台组成数字企业园的“情境化训练”。

    苏州科技学院数理学院利用汇知堂数字企业园的测评模块,打造院校综合评估体系,其中包括:

    1、职业素质测评:具体内容包含MBTI、九型人格职业素质和职业倾向测评,为院校学生提升职业素质,工作能力,人际关系、职业规划等做出权威测试和职业依据。

    2、IT技能测评:具体内容包含微软技术测评、SUN技术测评,为院校学生技能测试提供一个有力的依据。

    3、企业面试测评:具体内容包含多家企业的面试测试,为院校学生顺利通过企业面试做准备。

    通过数字企业园的建设,苏州科技学院获得了政府产业园以及用人单位的支持与帮助,保证了培养标准体系的高度认可;数字企业园的引入,应用企业真实项目案例与实施流程,使学生在校内就能获得工程实践经验,为学生提供了个性化的人才培养;通过人才测评服务,协助院系领导、老师实时跟踪学生学习质量,改善了教学环节;通过国家级人才服务平台实现校企人才对接,提升了学生就业质量;通过课件共享服务,帮助教师掌握和应用最新技术;借助平台工具将院校既有的核心能力和资源转化成易于实施和分享的课件;培养的人才受用人单位欢迎,得到政府、社会和家长认可,大大提升了学校知名度与美誉度,进一步扩大了招生规模。

    由苏州科技学院的真实案例可以看出汇知堂数字企业园具有三大服务优势:其一、模式优势:以数字企业园的模式建立校企合作的桥梁,实现个性化的人才培养与供给,提升院校人才的培养能力和服务能力。同时,情境化的训练模式,能有效的培养学生的实战能力。其二、资源优势:汇知堂数字企业园汇聚了大量的行业课件资源、知识资源、案例资源,为院校人才的培养、学习和技能训练提供了保障。其三、SaaS优势:通过SaaS模式轻松获得平台服务、资源服务,降低平台投资、维护的成本。



 


—— 信息源自:中国网

 
产品推荐


中国教育家协会 版权所有
中华人民共和国 京ICP证000045号-83
项目合作:010-64803353
邮箱:bj64801986@126.com

香港通讯地址:香港兴发街邮政局38062信箱
中国香港政府注册登记号:18159887-038-01-06-0
咨询电话:010-64803658 香港电话:852-2915.7428 传真:852-2915.63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