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家协会诚邀学校教育机构广泛联盟,多赢合作共谋发展!

本站首页 广告服务 旧版回顾 会员注册 会员服务 申请友情连接

全国优秀研究生院校报考指南 中国教育第一网欢迎您!今天是

用户登陆口

首页 教育新闻 院校大全 高考招生 考研招生 留学移民 电脑培训 中考信息
各省动态 少儿教育 家庭教育 远程教育 特殊教育 职成教育 就业中心 教育家
教学技术 教学产品 科技发展 高校后勤 教育论坛 热点资讯 国际交际 教育博客
资讯搜索:

新课标能给基础教育带来什么

--------------------------------------------------------------------------------
点击次数:2531  发布时间:2012-2-11 10:30:51

 

    寒假期间,教育部公布了义务教育阶段19个学科科目的新课程标准,简称“新课标”。课标是规定学校教学内容的具体要求的文件。例如,一个学期需要掌握多少个字词,学会和使用什么公式等等。由此可见它的重要性。不是中国的孩子、家长和教师,都在叫课业重么?重不重都是这个文件决定的。

  那么,新课标的要求是否有降低?按媒体的报道,语文是略有所降。但按教育部的表述,颁布新课标的理由,并不是因为原课标要求太高,而是原课标“有待调整和完善”。新课标是为了“适应新时期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要求,深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提高教育质量”。这么说,整体上应该理解为没有降低。

  可以理解,没有相当大的合力影响,没有有关领导的支持,课标是不容易向低调整的。“根据新时期对教育的要求”和“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的道理,你要提出临时给孩子们增加标准,甚至增加一门课,没问题。事实上这样的情况也发生过。但降低课程标准,却不会有人敢提。

  就这样,课标不断攀高。到今天,孩子们的负担已经重到无以复加。这或许应该称为历史上最重的时期。这是新时期重新重视教育的结果。“文革”结束时,因为贯彻了多年“学制要缩短,教育要革命”的最高指示,各地竞相“教改”,课标已经“多样化”。新时期的课标相当于是重新构建的。“文革”前17年,被称为“修正主义占领教教育领域”,意即相对正常。可是,把那种“正常”和今天的“正常”对比,会发现前者要低很多。

  今天,从义务教育到高中,在音乐、美术、体育都成了可有可无的装饰的情况下,在一半以上的孩子迅速成为近视眼的情况下,中等以上智力的学生,亦不能达到升学考试的“主课”要求。说今天的课程重,应该是一种共识。

  目前,许多地方初中升高中的比例,不及五成。也就是说,高中生基本都是中等以上智力的少年了。但高中至少又有一半的学生成为“差生”!因为高考升学率,本科和专科满算,差不多可以接近一半。“剩下”那一半升学无望的高中生,就是差生。

  这么说,高中就不要课标,高考就是课标。这次公布的课标就没有高中。而高中牵涉高考,应该一起调整。应该让高考适应高中课标,而不是相反。所以应该制订整个中小学国民教育阶段的课程标准。如果承认目前的标准太高,就得果断降低。降到什么程度?降到中等以上智力的少年,通过一定程度的努力,能够从中小学体面毕业的要求,就是正经。

  和世界上教育最发达的国家相比,中国大陆同等年龄的平常少年,都被我们的课标逼成超常了。一般认为,中华民族的智商并不低。但也不能高得这么离谱。所在,现在参照别国标准,结合本国实践,制订一个实事求是的中小学课标,非常必要,而且标准还不要打满。要让中等以上智力、中等以上努力的学生,学有余力。要使大多数学生感到上学是一种愉快的活动。

  而现在中国的教育,就是逼孩子苦读。苦到高中毕业前夕,掌握了一套应付高考的技能,就被称为有希望的青年。与此同时,绝大部分高中生的文学、艺术和音乐等兴趣已经遗忘。由于学校对学生实行惟考分评价,而不是尊重个性和个体差异,不知道有多少天才、偏才和智力特长,被当成弱智规整和削平了。我相信,占人类五分一人口的中国大陆的教育体制下,多少年来没有培养出一位诺贝尔科学奖得主,并不只是因为进入社会后的工作环境,而是从学校教育就注定了。

  教育的目的是为了人的健康和全面的发展。苦读只能误人。如果读书还是为了救国,苦读也只能误国。美国作为教育大国,培养了世界最优秀最庞大的精英人群,但同时也是孩子自由的天堂。当他们九年级以下的孩子上完一天学回家的时候,我们的孩子们才进行到一半或一小半,下午的课才开始,接着还有晚课呢。

  这样的情况,大而言之是中国的教育制度决定的,但最直接的就是课标的要求。设想把义务教育阶段的课标降低三分之一,我觉得简直就是一代少年乃至国家和民族的福音。我们的教育官员早就不是闭目塞听的死板人士了,他们大多受过发达国家的教育,知道其中奥秘,奇怪的是,他们就是不思改革。

 


—— 信息源自:南方人物周刊

 
产品推荐


中国教育家协会 版权所有
中华人民共和国 京ICP证000045号-83
项目合作:010-64803353
邮箱:bj64801986@126.com

香港通讯地址:香港兴发街邮政局38062信箱
中国香港政府注册登记号:18159887-038-01-06-0
咨询电话:010-64803658 香港电话:852-2915.7428 传真:852-2915.63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