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家协会诚邀学校教育机构广泛联盟,多赢合作共谋发展!

本站首页 广告服务 旧版回顾 会员注册 会员服务 申请友情连接

全国优秀研究生院校报考指南 中国教育第一网欢迎您!今天是

用户登陆口

首页 教育新闻 院校大全 高考招生 考研招生 留学移民 电脑培训 中考信息
各省动态 少儿教育 家庭教育 远程教育 特殊教育 职成教育 就业中心 教育家
教学技术 教学产品 科技发展 高校后勤 教育论坛 热点资讯 国际交际 教育博客
资讯搜索:

深化“四群教育”弘扬“西畴精神”

--------------------------------------------------------------------------------
点击次数:2341  发布时间:2012-2-3 19:11:08

 

    省第九次党代会要求,深入开展群众观点、群众路线、群众利益、群众工作“四群教育”。省委明确指出,做好新形势下的群众工作,是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理念的需要,是实现省第九次党代会确定目标的需要,是维护民族团结边疆稳定的需要,是适应当前群众工作新特点新变化的需要。全省各级党组织和党员干部,必须深刻认识开展“四群教育”的重要意义,切实增强做好新形势下群众工作的责任感和紧迫感。在全省深入开展“四群教育”的背景下,“西畴精神”无疑为“四群教育”提供了一个范例。这是因为,西畴精神是广大人民群众在实践过程中提炼出来的,是人民群众自力更生的主体意识和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的体现,同时也与历届西畴县委、县政府坚持群众观点、走群众路线、切实维护群众利益和认真做好群众工作密不可分。为此,弘扬西畴精神与开展“四群教育”具有内在的一致性,认真开展“四群教育”,有必要大力弘扬“西畴精神”。

  西畴精神是人民群众在实践中提炼出来的,是群众智慧的结晶。人民群众是人类历史的创造者。人民群众不仅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也是精神财富的创造者。一切精神财富的最初的丰富的源泉,都存在于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实践之中。西畴地处我省东南部,山大石头多,人多耕地少,石漠化程度深,基础设施落后,财困民穷是其典型特征。面对这样的生存困境,为了解决温饱问题,西畴人在陡峭的山坡上用传统的生产方式进行耕作,尽管付出了常人难以想象的艰辛和努力,但收获甚少,生活相当艰难。然而,居住在这里的人民群众用自己勤劳的双手炸石造地,在实践中提炼和创造了“搬家不如搬石头,苦熬不如苦干,等不是办法,干才有希望”的“西畴精神”。可见,西畴精神并非凭空提出来的,而是广大人民群众在长期的生产生活实践中逐渐摸索、提炼出来的,是人民群众智慧的结晶。

  西畴精神是西畴县党委和政府坚持群众观点、走群众路线的成果。西畴县曾被前来考察的国外地质专家称为“失去人类基本生存条件的地方”。由于山大石头多,缺水又少土,人民群众生活极为贫困。针对石漠化这样的恶劣自然条件,历届县委、县政府领导全县各族人民群众艰苦创业,开展了史无前例的向贫困宣战的长期斗争,喊出了“搬家不如搬石头,苦熬不如苦干,等不是办法,干才有希望”的时代强音,实施炸石造地,在坡耕地上建台地,大力发展经济作物。在岩溶地区极其严重的石漠化条件下,西畴各族干部群众迎难而上,与石漠化开展坚持不懈的斗争,创造了一个又一个生态奇迹,深山实现了通路、通电、通水,打赢了一场人民战争。事实上,从改革开放至今,历届西畴县委、县政府领导班子始终坚持群众路线和群众观点,西畴县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在组织、发动和带领群众脱贫致富、推进石漠化治理中,充分发挥战斗堡垒和先锋模范作用,以党组织的凝聚力、号召力来团结和动员群众广泛参与到石漠化治理中,把广大群众的智慧和创造力进一步激发出来,为推进石漠化治理提供了不竭的动力。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西畴精神是西畴县党委和政府坚持群众观点、走群众路线的成果。

  西畴精神是西畴县党委和政府维护群众利益,为人民群众谋幸福的结果。群众路线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在于一切为了群众。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是社会变革的主力军,是社会历史发展的主体。为此,贯彻落实群众路线,必须切实维护群众的利益,为人民群众谋幸福。历届西畴县党委和政府始终注重群众利益,主要通过以下几方面的工作来维护广大群众的利益:一是以农业标准化生产基地建设、农业龙头企业和农业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培育为重点,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化和标准化进程,促进传统农业向绿色生态农业、现代农业转变;二是引进循环经济、低碳经济理念,加大矿产资源治理开发力度,通过招商引资开发、提升改造现有企业和传统产业、改善技术装备等措施,促进工业生态化转型,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三是逐步培育发展休闲观光农业、生态旅游业,促进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通过上述措施,拓展了西畴的发展空间,拓宽了农民增收渠道,切切实实保护了群众的切身利益。

  西畴精神的培育和形成也是西畴县党委和政府重视做群众工作的结果。西畴之所以有今天的发展,与当地的广大党员干部顺应群众工作的新形势,关注基层的新动态、群众的新需求,投身火热的新实践,解决现实问题密切相连。当地的党员干部经常深入农村,听取群众诉求,了解与农民群众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柴米油盐酱醋茶”等具体问题,切实帮助解决群众的实际困难,所以当地的干群关系非常融洽。当地的人民群众感受到党组织就在他们身边、党员就在他们当中,党的群众工作做得非常细致、到位,党员是群众的贴心人。可见,西畴精神的培育和形成是党委和政府重视做群众工作的结果。

  总之,西畴精神的精髓在于“干”,但怎么干、干什么,这既需要发挥当地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与创造性,同时也需要当地党委和政府坚持“四群”,“西畴精神”实际上是“四群”的具体体现,在本质上是统一的。在当前,全省上下都在开展“四群教育”的大背景下,“西畴精神”为深化“四群教育”提供了一个典型范例。为此,有必要大力弘扬“西畴精神”,努力深化“四群教育”,在实践中贯彻落实省第九次党代会精神,从而形成合力,推动“两强一堡”建设,推动云南科学发展、和谐发展、跨越发展。

 

 


—— 信息源自:云南日报

 
产品推荐


中国教育家协会 版权所有
中华人民共和国 京ICP证000045号-83
项目合作:010-64803353
邮箱:bj64801986@126.com

香港通讯地址:香港兴发街邮政局38062信箱
中国香港政府注册登记号:18159887-038-01-06-0
咨询电话:010-64803658 香港电话:852-2915.7428 传真:852-2915.63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