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家协会诚邀学校教育机构广泛联盟,多赢合作共谋发展!

本站首页 广告服务 旧版回顾 会员注册 会员服务 申请友情连接

全国优秀研究生院校报考指南 中国教育第一网欢迎您!今天是

用户登陆口

首页 教育新闻 院校大全 高考招生 考研招生 留学移民 电脑培训 中考信息
各省动态 少儿教育 家庭教育 远程教育 特殊教育 职成教育 就业中心 教育家
教学技术 教学产品 科技发展 高校后勤 教育论坛 热点资讯 国际交际 教育博客
资讯搜索:

浅谈农村地区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的法制建设

--------------------------------------------------------------------------------
点击次数:2990  发布时间:2012-2-2 11:32:46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法制建设是推进农村地区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的制度保障,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统筹城乡协调发展一脉相承。通过对农村地区的实地调查研究,本文试图从教育法学角度出发,就农村地区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的法制建设进行初步探索,提出相关对策建议。

  一、农村地区基础教育发展不均衡的现状分析(根据2010年山西师范大学开展的暑期三下乡活动的实地调查)

  我国农村基础教育发展不均衡的问题普遍存在,地区差异尤为显著。不仅是东西部存在差距,就连同一地区不同村镇也存在差距。这严重制约了我国基础教育整体水平的提高。要从根本上改变这种局面,统筹区域和城乡、推动农村地区基础教育的均衡发展是我们不能回避的问题。

  甘肃省会宁县柴家门乡何家门村,是黄土高原千沟万壑中一个普普通通的村落,电视天线等设备已经进村,但是总体来看,全村几乎没有成规模的文化教育活动设施。童家湾小学是全村唯一的学校,老师数量不足,师生活动设施稀缺,教学设备与器具比较陈旧落后,而且教师自身教学技能和专业知识较为有限。因为包括地处偏僻在内的诸多原因,教师的显性流失和隐性流失均比较明显。

  总体来看,何家门村整体上基础教育发展不太均衡,与同一地域范围内的城市、乡镇相比较,存在一定的差距,并且由此极大地制约了包括何家门村在内的许多农村地区基础教育阶段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农村地区基础教育发展不均衡的原因探究

  “教育是一个民族最根本的事业,涉及千家万户,惠及子孙后代,关系国家的前途命运和长治久安,促进教育公平,保障社会公平,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石。”

  通过我们在何家门村实地调查研究,对农村地区基础教育发展不均衡方面的问题作了如下思考:

  (一)相关教育政策法规尤其是支持农村地区教育事业发展的政策法规相对滞后,对于农村地区教育事业起步迟、发展速度较为缓慢的实际情况针对性不强。

  一个时期对农村地区基础教育发展失衡的现实局面认识不够,相关教育政策法规没有从变化着的农村教育实际情况出发,针对具体问题提出解决方案,这就很难从战略层面谋划包括何家门村在内的众多边远农村地区教育均衡发展。

  (二)教育事业发展的财政投入不够,是制约农村地区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的瓶颈。

  去年国家通过政策法规,明确规定国家教育事业的支出在国民生产总值GDP中必须占到4%的比例。这一规定其实在20世纪90年代,便已由政府文件规定下来,但由于种种原因,没有很好地落实下去。经过改革开放30多年的发展,国家的财富有了一定的积累。然而,教育事业在国家财政预算中所占的比例不到4%。投入不足,导致包括何家门村在内的广大农村地区基础教育被边缘化。

  (三)农村地区本土文化教育的观念局限,导致家长对于孩子接受优良教育的支持力度以及成才期望表现疲弱。

  中国自古是一个农业大国,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形态曾经长期占据农业社会的主导地位。这样一种基于农业社会而形成的本土文化观念所表现出来的明显的局限性,严重影响了基础教育在农村地区的稳步发展。

  虽然近几年国家发展城镇化建设在快速推进,但是由于落后的文化观念具有很大的潜移默化性和难以改造的特点,家长对于孩子接受优良教育的态度在农村地区短时间内很难从根本上得到改观。

  三、农村地区基础教育发展不均衡的相关对策建议

  出于以上三个方面的原因,基础教育在农村地区的不均衡发展在过去相当长的时期内难以得到改善。对此,笔者从法制建设角度出发,提出以下相关对策。

  (一)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在内的一系列教育政策,强化中央对农村地区基础教育的法制保障。

  将农村地区的基础教育发展提升到国家总体发展战略层面,是全面提高国民科学文化素质的必然要求。解读分析《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加大宣传力度,在全社会形成支持发展农村教育的良好风气,同时加强执法检查,进一步强化对农村地区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的法制保障。

  (二)建立农村基础教育投入保障机制是教育均衡发展的重要保证。

  优化公共财政分配结构、完善农村地区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的公共财政投入机制,以优化财政资源配置向基层教育倾斜。确定不同层级政府承担基础教育的责任,制定省、市、县、乡(镇)分担教育的比例;确定地税分担基础教育的比例;建立教育均衡发展专项资金,用于统筹农村教育的发展。

  (三)加大落实基础教育阶段城乡人才流动机制,合理配置教师编制,争取实现农村地区基础教育事业发展在师资力量和教育水平方面稳步提升。

  农村地区基础教育能否真正实现均衡发展,在很大程度上需要比较充足的师资力量和较高的师资水平作为智力支持。

  一是深化教育人事制度改革,加强教师队伍的交流,促进人力资源的优化。二是建立人才的有机流动制度,如校长流动制度、教师流动制度、城市学校的教师支持农村学校的制度,从人力资源配置上推进教育均衡发展。三是创造条件,为农村地区教师提供更多培训提高的机会,提高农村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

  在国家深入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时代背景和发展机遇下,促进农村地区基础教育均衡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对于培养适合农村发展实际的高素质人才、从根本上改变农村落后局面、实现城乡协调发展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

 

 


—— 信息源自:甘肃日报

 
产品推荐


中国教育家协会 版权所有
中华人民共和国 京ICP证000045号-83
项目合作:010-64803353
邮箱:bj64801986@126.com

香港通讯地址:香港兴发街邮政局38062信箱
中国香港政府注册登记号:18159887-038-01-06-0
咨询电话:010-64803658 香港电话:852-2915.7428 传真:852-2915.63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