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豆子、磨豆腐,幺儿要吃菜豆腐……”在市内一家幼稚园的音乐课上,中央音乐学院音乐教育专业的刘奕菲正用标准的四川话念着这首童谣,12个小朋友跟着她唱起来,笑得东倒西歪,和以往看到上课时孩子们正襟危坐认真学歌的情景完全不同。这是四川省学校音乐教育“新体系”在该幼稚园里试点的一节音乐课,成都商报记者昨日获悉,目前成都市在7所学校建立了教学实践基地,并正在国内首次研制面向学校音乐教育“新体系”的多媒体教材。刘奕菲说,“新体系”教学就是要让每个孩子自由表达对音乐的感受和见解,这种表达并没有统一的标准,每种答案都是值得鼓励的。“新体系”强调主动学,先从感性入手,长大后再补充乐理知识。
目前成都市有7所学校作为基地,试点时间为3年,包括金苹果幼稚园、川音幼儿园、成都军区机关第二幼稚园、川音附小、磨子桥小学、盐道街中学(东区)、成都七中等3所幼儿园和4所中小学。
学校音乐教育新体系是四川省基础音乐教育改革的试点方案,主要目标是引入世界先进教育理念和方法,针对四川省在教学、师资、教材等基础音乐教育方面还不够完善的情况,探索具有四川特色的各层次音乐教学方法,建立覆盖中小学和幼稚园的新型音乐教育体系并加以普及推广。四川音乐学院成立了“音乐教育研究中心”,目标是深入学习、掌握达尔克罗兹、奥尔夫、科达伊三大先进音乐教育体系,融入本土艺术资源,并培养新体系师资。
四川音乐学院和中央音乐学院已达成合作协议,组建了以两院师资为主体的教学团队,并聘请国内外著名音乐教育专家来川进行教学指导和学术研究。川音的音乐教育系还设立了“新体系”教学实验班,学制4年,通过对世界先进音乐教育体系和我国民族文化、地方音乐的学习,培养复合型音乐教育专业人才。
同时,研究中心还在进行新体系教材的编写,分为多媒体和课本教材两部分。研究中心将在国内首次研制面向学校音乐教育“新体系”的图文声动态结合、多任务管理的高级教学软件。而课本教材则是将世界三大音乐教育体系融入本土艺术资源,比如将少数民族、四川民歌等特点相结合进行编排,根据不同学生的特点、年龄段编写不同程度的适用性教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