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家协会诚邀学校教育机构广泛联盟,多赢合作共谋发展!

本站首页 广告服务 旧版回顾 会员注册 会员服务 申请友情连接

全国优秀研究生院校报考指南 中国教育第一网欢迎您!今天是

用户登陆口

首页 教育新闻 院校大全 高考招生 考研招生 留学移民 电脑培训 中考信息
各省动态 少儿教育 家庭教育 远程教育 特殊教育 职成教育 就业中心 教育家
教学技术 教学产品 科技发展 高校后勤 教育论坛 热点资讯 国际交际 教育博客
资讯搜索:

应试与素质并非“零和游戏”

--------------------------------------------------------------------------------
点击次数:3413  发布时间:2012-1-19 7:45:30

 

    “可怜寒暑假,天天不在家。”这个寒假,许多学生的生活还是被补习班、作业本填得满满的,寒假几乎成了“第三学期”。近视眼太多、肥胖症太多……应试教育下的恶性竞争,不仅充塞了孩子们的生活,也直接影响到他们的成长。素质教育是个老话题,但总有太多新闻、太多现象让这个话题频频进入我们的视野,触发对于教育、对于孩子、对于未来的思考。

  “尊重是最好的激励”

  北京读者 周阳

  我是中国人民大学附属中学一名高三学生。很多人的印象是,人大附中的学生能考!实际上,我们的活动也特别多。而活动考试两不误的秘诀,就是我们校长刘彭芝妈妈的一句话:“尊重是最好的激励。”

  教育学家认为,尽管每个人的能力有大小之分,但都蕴藏着无穷的潜力。人的潜力一旦被激发,就会迸发出巨大的能量。而打开人潜力之门的钥匙,就是尊重。尊重学生的个性、尊重学生的想法、尊重学生的选择,就能有展示个性和发挥潜能的舞台,也才能找到学习的乐趣和奋斗的动力。

  比如,中学生思维活跃、比较有想法,学校就要尊重和鼓励这些想法,支持学生搞出些不一样的东西,如歌舞嘉年华、学生电影节等。这些尊重和鼓励背后,是对人全面发展的重视,正如我们的校训所说:“尊重个性,挖掘潜力。”

  在学校,我还选修了矩阵数学、预备医生、音乐与戏剧等课程,而选修的唯一理由就是兴趣。虽说与高考内容无关,但都让我受益匪浅。因为学习的都是自己感兴趣的东西,就会比较专心,能随时体会学习的快乐。有时选修课上的一些东西,对主课学习也会有很大启发。

  更何况,无论是上选修课还是参加社团活动,这些素质教育的内容,都是利用主课之外的时间进行的,在很大程度上,这还会促使我们学会科学地管理时间、高效率地进行学习。

  素质教育,对老师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能靠拼时间、耗体力、搞题海战术来提高成绩,而是通过科学的方法来赢得考试的胜利。“为了不让孩子掉进题海里,自己先要跳到题海里。”这样,才能让素质教育真正能挺起腰杆来。

  只要每个学生的个性都能受到充分尊重,潜能都能得到充分发挥,其实高考和素质教育并不会变成此消彼长的“零和游戏”,而是会成为相互帮助、相互促进的好朋友,就像一撇一捺,一起书写出一个大写的“人”。

  把“应试教育”变成“考试教育”

  湖南读者 张玲

  考试成绩也是素质的一种体现。在某种程度上,考试能反映出学生的学习能力、记忆能力、理解能力,也能反映出他们的心理承受能力、时间分配能力以及创新能力。当前,种种质疑与其说是针对应试教育,不如说是针对“只有应试教育”和“单一化的应试教育”。

  应试教育虽然能考察和培养学生的一些能力,但并不足以反映全方位的水平。公平地讲,“高分低能”的学生终归是少数,他们并非应试教育负面效应的最典型体现。应试教育更多的问题,是“低分高能”者在教育阶段遭遇的“淘汰”。一切以僵化的考试为标准,就难以给创新型人才或有特殊长处的人才以机会。这也是为什么近些年来“甲骨文作文”、校长实名推荐等能屡屡引来关注、引发热议的原因。

  在没有更好的评价标准、更合理的升学机制的前提下,考试作为一种相对公平的选拔方式,必然还会长期存在。在这样的情况下,可以让“应试教育”往“考试教育”的方向“回缩”。前者是一切以考试分数为指挥棒,而后者是以考试作为素质培养的抓手,以因材施教的教学方法和管理模式,最大限度地挖掘学生的思考能力和创造潜力。

 


—— 信息源自: 人民网

 
产品推荐


中国教育家协会 版权所有
中华人民共和国 京ICP证000045号-83
项目合作:010-64803353
邮箱:bj64801986@126.com

香港通讯地址:香港兴发街邮政局38062信箱
中国香港政府注册登记号:18159887-038-01-06-0
咨询电话:010-64803658 香港电话:852-2915.7428 传真:852-2915.63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