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说作业负担太重,事实又是怎么一回事?都说课堂要转型,具体应该转到哪里?针对教研“模糊”的问题,物理特级教师、市教委教研室主任徐淀芳在日前举行的“上海市2011年度区县教研室主任论坛”上开出“处方”:用证据支持教研,用项目组织教研,学习证据获得的方法,重视证据的积累,从“经验型”走向“实证型”,避免“岗位失声”与“岗位失语”,使教研真正产生“教育生产力”。
不能光凭感觉、印象判断问题
教研的基本范式是:问题实践总结提炼经验。而目前,问题不够清晰,目标比较宽泛,证据相对缺乏,目标、证据、成果的一致性较差。徐淀芳以“作业负担”为题举例说,现在提到作业有问题,很多人就说负担重,有些可能是亲身感受,也有的是道听途说,更有的是凭空想象,不断复制就变成“现实状况”。他认为,对作业问题要作具体分析,搞清楚究竟是数量、时间问题,还是学生完成能力的问题;是作业设计环节有误,还是作业品质不高;是作业批改不到位,还是作业反馈不及时。就作业量来看,有的学生完不成,有的还嫌少。总之,由于角度不同,对作业负担的认识是不一样的。因此他提出,对教育、教学中出现的问题,不能光任感觉说话、凭印象判断,要用证据说话,用事实判断,这样才能避免片面性。“我们所做的研究也许只是沧海一粟,但我们似乎想做包罗万象的事情”,徐淀芳强调的证据支持教研,就是学会辩证地搜集材料、辩证地思考。上海市特级校长、静安区教育学院附属学校校长张人利说,现在大家比较重视案例,案例的确能说明一些问题,但不能说明一切。
基于此,已经走过10年历程的区县教研室主任论坛,从原来侧重工作总结走向论坛研讨,反映出教研水平的提升,而这种可持续的提升,需要教研在证据积累与理性运用中达到新的境界。
多进行常态化的“田野研究”
对证据支持教研的观点,与会的区县教研室主任都表示赞同。松江区教研室主任杨敏认为,从经验走向实证,教研员的实证研究首先要关注教育现象,用事实说话,用事实证明。实证研究要进入教育教学的自然状态,要有客观分析而不是凭空臆想和随意推断。她指出,教研员要投入更多的心力关注日常的“原生态”课堂,“还原”课堂,“还原”教与学的真实过程,多进行“田野研究”,避免研究了“麦穗”而忽略了“田野”。
松江区加强常态课研究,坚持进行为期一周的“改进课堂教学,我们在行动”主题调研,借助观察、访谈、问卷、观课等多种形式,了解教学的真实生态、学生的学习现状、教师的专业需求……为了深入把握小学生学习现状与课业负担,切实找到“减负增效”的途径与方法,该区设计了“小学生学习现状”问卷,在蹲点调研学校抽取四年级学生153名、五年级学生163名,从学习内容达成度、主动学习状况、学习方式方法三个维度对学生学习特点开展问卷调查。根据取得的第一手资料,对如何解决问题有了符合实际的思路。
教研要“浸”也要“润”
一些发言者强调,教学研究人员不能人云亦云,说“千人一面”的“普通话”,说“你不说我也知道并懂的话”,说“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正确”的废话。他们认为,要避免“岗位失声”与“岗位失语”,就必须说“专业的话”,否则,基层教师就“听不进”或“听不到”。
为此,崇明县在教研中倡导“浸润式”,提出学校是主体,教研员深入教研组助推教研,是为“浸”;带教、指导,服务其上课、听课、评课,与其同课同构,是为“润”。松江区教研室司保峰认为,语文教研活动绝不应该仅仅是听听课、评评课。要将单一化、模式化、浅层化的教研活动变革为深入性、综合性、延续性的语文教研活动方式,解决实际教学问题。
化学特级教师、市教委教研室原主任孙元清认为,教研员必须具有课程与教学理论思维,借助课题加强教学的研究,提高解决教学问题的能力。如果你没有数据,你表达的只是意见;如果你没有理论,你拿出的只是碎片。教研工作提倡“过程性扎根”,在较长时间里持续不断地对典型个案进行细密关注、缜密考量与科学验证,以此提升教研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