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是家庭的希望,教育是民生的基础。只有下真功夫,花大力气重视教育,投入教育,发展教育,才能让整个民族拥有美好的未来。
2011年,我市着力从义务教育“两免一补”、职业教育、学前教育、资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农村留守学生关爱工作、实施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特殊教育等多方面入手,加大投入,夯实教育基础。
截至去年底,全市对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家庭经济困难寄宿学生生活费补助11.2万人;开工新建、改扩建城乡公办幼儿园16所;中等职业技术学校招生3.54万人,资助中职学校学生5.43万人次;建成农村留守学生之家17所;开工建设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项目13个。全面或超额完成了全市教育助学民生工程任务。
教育助学工程的实施,汇聚了来自党和政府、社会各界人士的爱心,让所有的孩子安心读书,大家齐心协力,托起了希望的太阳。
A 教育扶助 让每个孩子都能读书
“学校对我太好了。”近日,记者在城区涪城路小学采访时,六年级4班学生王鑫月告诉记者,妈妈由于残疾没法上班,爸爸从单位下岗后在城里打零工。为帮助她上学,学校免除了她的学杂费、书本费和医疗保险费。
而在涪城路小学,像王鑫月这样得到学校学杂费、书本费减免的还有500多名,他们大多是单亲家庭、进城务工人员子女等,家庭经济都比较困难。涪城路小学积极落实“两免一补”政策,对经济困难家庭做到“应免尽免”,仅在2011年,就为525名学生免除教科书费4万余元,接纳了200余名进城务工农民工子女学校就读。同时,投入600余万元新建和加固了学校建筑物,购置了教学设施设备,保证孩子们享受到良好的教育。
2011年,我市继续推进义务教育“两免一补”政策,继续免除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学杂费,免费向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提供教科书,做到了应免尽免;安排了11426万元资金对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进行资助,对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家庭经济困难寄宿学生进行生活费补助,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中职学校学生、普通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实施资助,有43000名家庭经济困难的中职学校学生享受到了教育助学工程所带来的实惠,有27400名家庭经济困难的普通高中学生得到了资助。
B 强化特殊教育 让残疾孩子同等受教育
“不能让一个残疾儿童错过九年义务教育。”近日,在三台县特殊教育学校新建校舍工地上,该校校长羊绍志动情地告诉记者。在没有规划建设新校舍前,三台特殊教育学校一直栖身在潼川镇蟠龙村废弃的村小里。2011年,三台县特殊教育学校建设项目被纳入绵阳市民生工程项目,很快就落实了规划、设计、土地、资金等。2011年7月,三台县特殊教育学校新建项目正式开工,建设施工方克服重重困难,投资600余万元修建的大楼已经竣工,目前正在进行装修,安装残疾儿童学习、生活所必需的设施和器材。
为确保三台县特殊教育学校这项民生工程顺利实施,三台县委、县政府一把手多次亲临工地,希望建设者们加快进度,保证质量,让残疾孩子尽早享受到党的关怀。
三台县特殊教育学校校长羊绍志告诉记者,“新学校建成投入使用后,能基本满足三台县所有的三类(低智力、低视力、聋哑)适龄残疾儿童接受九年义务教育的需要,让残疾孩子共享阳光温暖,在民生工程的帮扶下,成为对社会和国家有用的人。”
发展特殊教育,不仅有助于残障儿童增长知识、获得技能、完善人格,增强社会适应能力,更是衡量一个地区教育完善和文明程度的标准。2011年,我市进一步加大特殊教育民生工作力度,义务教育阶段在校残疾学生已有2443人。
C 建新幼儿园 让学前教育遍及城乡
“我们的幼儿园是2011年5月份动工修建的,春节后就能投入使用,可以接纳360名幼儿入园,将彻底改变现在幼儿园班额过大和挤占小学校舍的现状。”近日,在安县秀水镇第一小学旁边的幼儿园建设工地上,一小校长郑本生欣慰地告诉记者,教育民生工程,解决了秀水场镇及周边地区上万家庭的后顾之忧。
据介绍,当初的安县秀水镇幼儿园,由于校舍简陋,设施落后,加之“5·12”特大地震的毁坏,基本无法使用,幼儿们就挤进了秀水一小,占用小学的功能房学习和生活。2011年,秀水镇第一中心小学校附设幼儿园被列入民生工程项目。
幼儿园投资193万元,占地2000平方米,目前主体已经竣工。近日,记者来到秀水采访时,新建的秀水一小附设幼儿园正在进行装修。当地工人老张对记者说,“我们加班加点地施工,是为了早点装修好,多晾几天,在春节后好迎接孩子们入园上学。”
“注重环境,体现人文。”根据台湾建筑设计大师姚仁喜的“村落学校”理念,秀水的几所学校都是园林别墅式风格,新建的秀水一小幼儿园,房屋全部是单层全框架结构,按7度抗震标准设防,卫生间、活动室、走廊等都是高标准设计、高标准施工,方便教师和幼儿使用。
新建的秀水一小附设幼儿园是秀水镇幼儿园的“龙头”,一小校长郑本生表示,将充分利用公立中心幼儿园在师资、办园条件等方面的优势,发挥示范引领作用,缩小城乡差距,促进均衡发展,全面提高幼儿教育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