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均衡化一直是我国教育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教育资源及质量的不平衡也给社会、学校和家庭都带来了很多问题。那么,怎样才能促进我国教育的均衡化?在强调教育均衡化的同时,是否也应该关注学校特色的发展?两者的关系又是怎样的?在此次教育高峰论坛上,有关教育专家及学校校长就“教育均衡化与学校特色发展”议题展开了激烈的争论。
相比学校特色发展,教育均衡化更为专家和校长们所关注。21世纪教育研究院院长杨东平强调,在义务教育阶段如何评价是否均衡有三个标准,第一免费,第二免试,第三就近入学。中国青少年研究会副会长陆士桢则认为,教育均衡涉及到教育公平的问题,这个问题是国家的责任,如果国家不加大投资,那么教育均衡就是句空话。
论坛上,有嘉宾还透露在同一天,北京市召开了教育大会,为3年内实现基础教育均衡制定了规划和时间表。
据记者了解,目前北京市正在研究制定《北京市中小学建设三年行动计划(2012-2014年)》。未来3年,将通过中小学数字化教育资源共享工程,城乡新区中小学建设工程,农村学校办学条件提升工程,校园基础设施改善工程,来京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接受义务教育保障工程,高中办学条件优化工程,特殊教育、民族教育学校提升工程等七项工程推进中小学建设和发展。
据北京市教委官方网站的消息,在1月9日北京市召开的寒假基础教育领导干部工作会上,北京市副市长洪峰也提出采取措施切实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狠抓北京市中小学建设3年行动计划的实施。
观点碰撞
什么是教育均衡?
特殊小学的存在是对义务教育的讽刺
杨东平:所谓义务教育、公办学校在全世界都有一个基本概念,就是一视同仁。给有些人盖特别豪华的学校,有游泳池,有的学校却连基本条件都满足不了,这就不是义务教育。中国的财力已经到了能够均衡配置教育资源的程度,史家小学的存在本身就是对义务教育的讽刺。
均衡发展还有一个限定,是指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而且是指区域内部的发展。等到这个目标实现的时候,我们就不用千方百计去找刘校长、翟校长了,这就是我的愿望。
翟小宁:教育均衡第一要解决的是让孩子们在应该受教育的时候受到教育,这是最起码的。第二,让孩子成长过程中能够享受到适合他的教育。
教育均衡能不能实现?
北京市2015年实现基本均衡
王广发: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均衡,导致教育资源的不均衡,所以说现在谈不上均衡。
杨东平:北京市已经确定时间表,2015年实现基本均衡。
刘沪:在社会经济发展、学校条件不断改善、教师队伍不断提高的情况下,均衡发展是有希望的。北京市制定的政策就是把资金投入到薄弱环节。
陆士桢:北京3年达到均衡,我持怀疑态度。我在朝阳区住,我周围的学校能在3年之内达到中关村一小、二小、三小的水平吗?你把学校弄得不一样,家长就要把孩子送到设备最好、师资最好的学校去。
怎样实现教育均衡?
不仅消灭薄弱校,还要禁止豪华校
陆士桢:政府要加大对基础教育的投入。教育经费占4%,我们整整喊了18年,2011年公布的数字还是3%多一点,我们不如很多国家,这个问题必须解决。
另外,必须立足中国现实。教育部说要提高农村教育的水平,撤销了基层农村的教学点,我曾经是最基层的农村教师,教过“复式班”,这样的学校教育质量不好,但是对当地孩子来说就是接受基础教育的最好形式。所以,政策上也要从中国实际出发,才能真正解决中国教育均衡问题,均衡的基础是平等。
杨东平:当然不可能把所有小学都要建设成为史家小学那样的硬件标准,这是不合理也是不应该的。全世界最豪华的公办学校都在中国了,超过美国标准、日本标准。所以我觉得贯彻义务教育,不仅要消灭薄弱学校,而且要禁止豪华学校。
刘沪:努力支援农村,支援薄弱校。比如我们学校老师到兄弟学校开课,我们办有北京市农村工作站,已经接待65位老师在学校学习。这些工作我觉得还是力所能及的。
在义务教育阶段来评价是否均衡,或者是否公平,有三个标准,第一免费,第二免试,第三就近入学。全世界都是这样,我们是不是做到了,做到了才有资格说这是公平教育,是义务教育。
杨东平,21世纪教育研究院院长、国家教育咨询委员会委员
顾(明远)教授谈到孩子学业负担过重的问题,谈到健全人格的培养,谈到国际化人才培养,都是教育的本质问题。我觉得我们应该把我们的眼光更多投向教育本质,投向孩子发展,让孩子们有道德地发展,健康地发展,自由地发展,健全地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