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家协会诚邀学校教育机构广泛联盟,多赢合作共谋发展!

本站首页 广告服务 旧版回顾 会员注册 会员服务 申请友情连接

全国优秀研究生院校报考指南 中国教育第一网欢迎您!今天是

用户登陆口

首页 教育新闻 院校大全 高考招生 考研招生 留学移民 电脑培训 中考信息
各省动态 少儿教育 家庭教育 远程教育 特殊教育 职成教育 就业中心 教育家
教学技术 教学产品 科技发展 高校后勤 教育论坛 热点资讯 国际交际 教育博客
资讯搜索:

高考招生体制改革从波折走向光明

--------------------------------------------------------------------------------
点击次数:3183  发布时间:2012-1-14 11:04:26

      自1977年恢复高考以来,通过统一高考选拔录取高校新生的办法作为一项基本制度延续至今。30多年的历史证明,统一高考招生的制度不可废弃,但以高考分数作为衡量学生水平的唯一标准、以统招为学生入学的唯一通道是否科学?从恢复统一高考招生制度至今,这样的思考和争议从未停息,高考招生制度改革也从未止步。

    1983年,教育部提出在中央部委所属部分高校实行“定向招生,定向分配”的招生办法,这一制度为满足部分艰苦行业的人才需求发挥了积极作用。1984年,国家开始试行保送生制度,这为以高考成绩为标准的录取方式提供了一个有益的补充途径。1989年,全国推行高中毕业会考制度,提倡高校在录取时参考高中会考成绩,令人遗憾的是,这项制度实行起来并不成功。

    在高考的内容改革方面,这个时期一项重要变革就是注重借鉴美国的经验,引入了标准化考试。1985年开始试行,到1989年,标准化考试已在全国高考中普遍推行。标准化考试从试卷结构、内容、考试形式等方面进行改革,增强了考试的科学性和可控性,同时通过应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减少了评分环节的误差。

    这个时期还有一段中国特色的插曲,那就是招生的“双轨制”与“并轨”。1985年,教育部规定,高校可以从参加统一高考的考生中招收少量国家计划外的自费生,这样高校招生就形成了国家计划招生和自费生两条轨道。“双轨制”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对补充学校办学经费的不足、挖掘高校的办学潜力,转变人们上大学费用由国家负担的观念有一定的积极作用,但“双轨制”的弊端也非常明显:同一学校、同一专业在同一地区所招收的新生高考分数相差太大,一些人认为“双轨制”就是“花钱买分”,老百姓对教育的公平性产生质疑。1996年,高校试行“并轨”招生,取消招收自费生,相应地,高校学费开始增加。此后,自费生成为一个历史名词,而高校的学费开始大幅提高。尽管今天人们对于高校收费是否过高有不同看法,但是回过头来看,招生“并轨”、实施高校收费政策是客观条件约束下的必然选择。

    总的看来,这个时期各项改革的政策意图在于对统考统招方式进行补充与改良,以弥补因其“单一”带来的局限性。

    统招统考制度历经曲折浴火重生(1949年-1978年)

1978年录取通知书

    新中国成立之初,部分沿用了解放前各校单独招生,自行组织命题、考试和录取的办法。按照这种方法,考生可以参加数所院校的考试,如果被几所学校同时录取,可自由选择上其中一所。在这种招生方式下,学校的自主权较大,同时学生自由选择的余地较大。时至今日,许多老同志对这种招考方式还颇为怀念和认同,但是这样的招考方式,导致考生来回奔波赶考,时间成本和经济成本太高,同时造成部分高校录取率较低,浪费教育资源。1949年全国仅有212所高校、年招生3万余人,实行这样的招考方式尚可,但在今天已实现高等教育大众化、每年招生数百万人的情况下,实行这样的招考方式根本不可行。

    一年以后,这种各校单独考试招生的方式开始淡出人们视野。1952年,经政务院批准,成立了以当时教育部长马叙伦为主任、14个部委领导参加的全国高等学校招生委员会,中央明确规定:除个别学校经教育部批准外,其他高校一律参加统一招生。至此,以全国统一高考为基础的高校招生制度基本确立。

    全国统一考试招生的制度是符合新中国国情的,为社会主义建设培养了大批急需人才。1965年全国高校招生人数达到16.4万人,是1950年的2.8倍。令人遗憾的是,1966年“文化大革命”爆发,全盘否定了高校通过统一考试招生的办法,高校停止招生5年。1970年6月27日,中央批转《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关于招生(试点)的请示报告》,确定实行“群众推荐、领导批准和学校复审相结合”的招生办法,招生对象确定为具有相当于初中以上文化程度、具有两至三年以上实践经验的“工农兵”。

    风云突变。在“政治挂帅”的时代,高考交白卷成了英雄,后来甚至直接取消高考,取而代之的是群众推荐,是看谁家庭成分好,看谁手上的老茧更厚。一个上山下乡的知识青年上大学,要过生产队、大队、公社、区、县、地区和学校7道关,这中间有多少人情关系和干扰因素?那些被推荐上了大学的工农兵大学生,年龄和文化水平参差不齐,结果是学生难学、教师难教、学校难办。历史证明,推荐上大学的办法完全违背了教育规律,扭曲了人才观。“文化大革命”十年浩劫,是国家的一场灾难,具体到高考招生方面,则毁了一代人的青春,造成了人才的断层。这一人才断层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参与国际竞争带来的负面影响,直至今日都没有完全消除。

1977年高考准考证

    1977年,邓小平同志复出,决心以恢复高考招生制度作为教育战线拨乱反正的突破口,并于当年就恢复了高考。1978年6月,国务院批转教育部《关于一九七八年高等学校招生工作的意见》,恢复了全国统一高考、依据考试结果统一招生的体制。1978年,全国报考人数达到610万人,最终录取40.2万人。对于很多人来说,恢复高考改变了一生的命运,对于国家来说,这何尝不是一次关系国运兴衰的历史转折!

    高考招生由分立到统一,再由废除到恢复,我们付出惨重的代价换来一个历史教训,那就是:高考招生制度改革事关重大,切不可瞎折腾;统一的高考招生制度是符合中国国情、得到老百姓拥护、最能体现公正公平的制度,高考招生体制改革必须坚持这一基本制度不动摇。

    探索单一招考体制补充改良之道(1979年-1998年)

    高考与招生是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入口”,高考与招生制度改革复杂而敏感,历来受到社会的高度关注。纵观各个时代的招考改革,都离不开两个核心问题:要选拔什么样的人,这是价值判断;以什么为依据考核甄别人才,这是制度设计。回顾新中国成立60年来我国高考招生制度的改革变迁,道路可谓崎岖曲折,所幸的是,我们最终找到了正确的方向并大步向前——由“政治挂帅”回归教育科学,由重知识转向重能力,由“一考定终身”走向多元评价,一套有利于创新性人才脱颖而出的高考招生选拔制度日臻完善。

    步入注重能力多元评价的新时代(1999年-2009年)

    我们不妨将60年的历程分为三个历史阶段,逐一回顾分析。

    新中国成立直至上世纪末,我国高等教育取得了巨大的成绩,但是总体而言,发展速度和规模尚不能满足人民群众接受高等教育的需求,也与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不相适应。有鉴于此,1999年中国高等教育开始扩大招生规模,当年全国高校招生159.68万人,比上一年增长47.4%,其后几年仍然保持了较高的增长速度。2003年,我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15%,迈入国际公认的大众化阶段。高校扩招从规模扩张的角度解决了长期以来制约高校招生制度改革的一些难题,有效缓解了高等教育的供需矛盾,同时国家通过大力发展职业教育进行分流,千军万马挤高考独木桥的状况有所改观,这对于深入推进素质教育有着重要的意义。

    这一时期高考科目改革也有了很大进展。长期以来,人们普遍认为,知识就是能力,考的分数高,能力自然就强。从新中国成立之初到上世纪90年代,高考科目设置一直没有多大的变化,内容上以考查考生的单科知识为主。1999年,在教育部的部署下,广东省率先进行了“3+X”高考科目改革试验。2001年,全国有18个省、市、自治区实行“3+X”高考方案。到2002年,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都推行了“3+X”高考科目改革方案。

2008年快递录取通知书

    “3+X”科目设置方案,“3”是指语文、数学和外语3门必考科目。“X”是指在政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文科综合、理科综合、文理大综合中选择1至2门。“3+X”高考方案凸显了综合能力测试因素,命题以能力测试为主导,增加能力型和应用性题目,重在考查学生相关课程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掌握程度和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这是从考知识到考能力的重要转变,在客观上改变了以往全国一张试卷、一种高考模式的状态,多样化的高考模式初露端倪。这一改革对考试内容改革起到了前所未有的推动作用。

    2004年,我国首批高中课改实验区——海南、广东、山东和宁夏4省(区)开始推进高中新课程改革。2005年3月,教育部下发文件明确提出:高考与招生制度改革方案由实验省研制,报教育部核准备案后公布实施。4省(区)开始设计各自的高考改革方案。2007年,4省区实施新课程高考,到2009年,实施新课程高考的省(市、区)增至10个。新课程高考方案依据课程标准命题,强化水平测试功能,增加高考选考内容,探索综合素质评价。将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和综合素质评价以及其他能够体现考生素质的选考科目引入高考高招是新课程高考的一大亮点,它改变了“一考定终身”的考试方式,对考生进行多元评价、全面评价,为高校选拔人才提供了更多参考信息。

    以高考成绩机械地划线取才,可能导致一些具有创新潜质和独特才华的考生名落孙山,这样就可能以表面的公平掩盖了事实上的不公平。2003年,教育部批准22所高水平大学进行自主招生改革试点,试点学校可根据本校的实际情况,在5%的招生名额范围内,制订自主选拔录取方案,对有某方面突出才能、成绩达到生源所在省(自治区、直辖市)确定的与试点学校同批次录取控制线的考生进行考核、面试,择优录取。自主招生改革扩大了高校的自主权,6年的实践已经证明,自主招生是选拔创新性人才的一种较为科学合理的方式。目前自主招生试点的本科院校已经扩大到76所。

    高考招生涉及千家万户,关系到每一个考生的切身利益,保证招生录取工作的公平公正至关重要。60年来,高校招生逐步由“人治”走向“依法治招”。2005年,教育部推行以“六公开”、“六不准”为主要内容的“阳光工程”,更将高考招生监督机制提升到一个新的水平,得到社会的广泛认同。与此同时,网上录取的推行,通过技术手段减少了人为因素的干扰;平行志愿招录方式的试点,则通过志愿填报环节的改革加大了考生选择的空间,减少了高分落榜的不合理现象。

    经过60年的洗礼,尤其是改革开放后30多年的探索,我国现已形成了统一高考、分省命题的高考模式;形成了以高考成绩为主要依据,以单独考试招生(如艺术类招生)为辅、以自主招生为补充的招生体系,在建立综合素质考查体系和多元评价机制方面取得了许多宝贵经验。

    改革仍在继续,探索永无止境。我们相信,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我国的高考招生制度定会朝着更加适合中国国情、更有利于创新性人才脱颖而出的方向迈进,为我国建设人力资源强国提供更强大的智力支持。

 


—— 信息源自:新华网

 
产品推荐


中国教育家协会 版权所有
中华人民共和国 京ICP证000045号-83
项目合作:010-64803353
邮箱:bj64801986@126.com

香港通讯地址:香港兴发街邮政局38062信箱
中国香港政府注册登记号:18159887-038-01-06-0
咨询电话:010-64803658 香港电话:852-2915.7428 传真:852-2915.63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