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十三届人大五次会议主席团昨天举行第二次会议,主席团常务主席刘云耕主持。市长韩正列席会议。会议听取了大会副秘书长姚海同作的各代表团审议政府工作报告、计划报告和计划草案、预算报告和预算草案的情况汇报。会议听取和审议了市人大财经委主任委员袁以星作的关于计划草案的审查结果报告,并表决通过;听取和审议了市人大财经委副主任委员任连友作的关于预算草案的审查结果报告,并表决通过。
此外,昨天,市政协召开十一届九十六次主席会议。市政协主席冯国勤主持会议。
昨天下午,韩正市长就代表、委员普遍关心的五方面问题,作政府工作报告的补充发言。
在谈到增加教育投入的问题。韩正说,今年全年本市教育总投入将超过700亿元,是2009年全市教育投入的一倍以上。其中接近65%是基础教育。在谈到环保监测时,韩正说,按照PM2.5新标准,上海空气质量优良率将下降10个百分点,这是真实反映、符合群众的实际感受。这也形成倒逼机制,推动我们针对治理PM2.5的50多个项目尽快落地。
【税制改革】“1+6”行业试点增值税 小规模纳税人税负下降
韩正表示,上海正在进行的增值税改革试点覆盖“1+6”行业,即交通运输业以及研发和技术等6类现代服务业,全上海共有11.8万家单位。其他行业将在试行半年后再研究。
这是今年上海的第一项重大改革,这是一项推进服务业健康发展的重大改革,它可以促进服务业的产业细分,扩大分工,而且可以进一步促进二、三产业的深度融合。
从某种意义上讲,它的核心就是克服过去营业税重复征税的问题,这个问题长期困扰服务业发展,是一个重大的制度性的问题。上海要转型发展,加快建设“四个中心”,加快形成以服务经济为主导的产业结构,服务业要推动发展,有体制、机制、税制、准入的问题,其中税制问题影响极大。关键是,税制改革不同于一般的税收优惠,营业税经历了多次下调,但是重复征税的问题依然严重制约和阻碍了服务业的细分和专业化发展,也影响服务业的资源优化配置。
从1月1日起,上海在交通运输业(适用税率11%)以及研发和技术、信息技术、文化创意、物流辅助、有形动产租赁、鉴证咨询等6类现代服务业(除有形动产租赁适用税率为17%外,其余部分的适用税率为6%)开展营业税改征增值税试点。纳税人将按照年增值税应税销售额(500万元)划分为增值税一般纳税人和增值税小规模纳税人。增值税一般纳税人通常适用一般计税方法;增值税小规模纳税人适用简易计税方法计税,即按照不含税销售收入乘以3%的征收率计算缴纳增值税;提供轮客渡、公交客运、轨交、出租车等公共交通服务的增值税一般纳税人,可选简易计税方法计税。
根据改革试点的税率政策,“1+6”行业中有5个行业的税负将持平或降低,有2个行业会略有增加,即交通运输业和有形动产租赁服务业。在11.8万户纳入改革试点的单位中,8.5万户是小规模纳税人,其税负将大幅度下降。
【教育投入】超过400亿元投入基础教育 缩小城乡差距
2009年全市教育投入是343亿元,2010年是407亿元,2011年是610亿元,今年全市教育总投入将超过700亿元。
关键是,支出结构要科学化,对人民负责、对历史负责,把这些钱用好。
700亿元教育投入中,超过60%以上接近65%是基础教育,包括学前教育、义务教育和高中阶段。在基础教育方面,我们基本要做的一条就是均衡发展,根据实有人口的实际情况,按照生均要求来高位均衡调控。上海在这方面应当做得更好,进一步缩小城乡差别,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
在人口集中的地区、大型居住社区、来沪从业人员子女集中区域,按照“十二五”的规划,建幼儿园、中小学700所,这些地方是资金最缺、基础教育资金最少的地方。
各区情况不同,这里就有一个转移支付问题,不是一般转移支付,而是教育经费的转移支付,要建立一个统一的转移平台,方法可以多种多样,目标只有一个:实现均衡发展、城乡一体化发展。
在这次教育投入增加中,高等教育方面要在提高教师待遇和吸引培养人才的问题上多花精力。
【环境监测】PM2.5新标准颁布后 天气优良率将下降10%
PM2.5是灰霾天气的元凶。10年前,上海建立了第一座研究性的PM2.5监测站,2005年启动了多点、连续性的试点监测。
目前全市有覆盖均衡的24小时连续监测点24个,最终要形成完整的监测点30多个。
上海已向国家环保部提出,要成为第一批公布和监测的城市之一,上海的条件已经具备。
按照国家即将颁布的新标准,上海公布PM2.5数据后,天气的优良率将下降10%,甚至15%,也就是说空气质量优良率可能不到80%了,但这是真实反映,科学的结果,和人民群众的直接感受非常接近。
更为重要的是,公布了数据,有了新标准,我们就有针对性的措施,对上海提高空气环境质量有很大好处。今年已进入上海环保“三年行动计划”的第五轮,我们已经列出专门针对治理PM2.5的50多个项目,要尽快把这些项目落地,尽早进行有效治理。大气环境质量,实际上是衡量创新驱动、转型发展,衡量科学发展的一个标杆,这项工作需要各方面共同来推进。
【经济形势】经济压力挑战严峻 创新转型进入攻坚战
从国际形势来看,严峻性和复杂性因素明显增多,预期不好、信心不足,在当前国际社会中十分明显,全球总需求和贸易萎缩,经济压力的挑战严峻。
市委全会已经提出今年上海经济社会发展的十个方面工作,就是在这样的大环境和大背景下,提出上海发展就是要在服务全国中发展,就是要在实施国家战略中发展自己,这也是我们把握全局非常重要的方面。这次“两会”贯彻市委全会精神,进一步强调减少“四个依赖”,“创新发展、转型发展”进入攻坚战。创新、转型是需要政府管理的,但是在创新的过程中,政府要“放心地走开”,政府过多的干预和管理会制约创新。
稳中求进,“稳”是基础,“进”是“四个中心”建设有新推进、民生改善有新举措、转型发展有新局面、人才高地建设有新突破。只有这样,才能应对当前复杂的经济局面,把各项工作做好。
【调控物价】关心支援外地建设退休回沪人员生活
韩正说,2012年价格上涨的压力仍然较大,要把去年行之有效的各种做法坚持下去。
首先是主副食品物价调控,特别是“菜篮子”工程。今年力度不减,继续把各种有效措施实施好。特别要加大力度,使中心城区社区菜场的公益性进一步凸显。
在保障供应、控制物价的基础上,还要努力提高各类人员收入。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各类人员收入的提高,最近半年以来俞正声书记多次主持召开会议,专门研究提高各类人员的收入问题。总的把握是“三个注重”:一是更加注重与国家制度相衔接;二是更加注重统筹研究、制度建设;三是更加注重提高中低收入群众的收入。
关于提高各类人群收入,今年要做六项工作:
第一,大幅增加企业退休人员养老金,今年1月1日起增加的企业退休人员养老金是历年来调整幅度最高的。第二,事业单位退休人员全面建立补贴制度。第三,在职的其他事业单位的绩效工资制度。第四,推动企业职工收入的增长,包括在国有企业建立“双挂钩”,规范国有企业负责人的薪酬分配,明确职工收入与企业效益挂钩、国企负责人收入与职工工资增长挂钩;完善环卫等公共服务行业一线职工的岗位津贴制度;扩大职工的工资集体协商制度;今年4月1日继续提高最低工资标准线。第五,保障城乡低保对象等困难群众的基本生活。第六,继续关心支援外地建设退休回沪人员的生活,提高生活、医疗等帮困待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