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使学术评价机制沉疴重重,也不能说学术不端就有了借口。此起彼伏的抄袭和剽窃事件是悬在学界上方的一把达摩克利斯剑,折射出一个充满学术诚信危机的学界
法治周末记者 李秀卿
2011年12月16日,日本筑波大学宣布决定撤销曾在该校就读的中国毕业生李某的学位。据报道,2007年,在撰写学位(相当于中国学位制的硕士学位)论文的特定课题研究报告书时,李某自己承担的“法律规制分析”部分,有7成内容和6张图片涉嫌抄袭其他研究论文。
在接到原论文作者投诉后,筑波大学在2010年6月成立了调查委员会。日前,筑波大学用英文、中文、韩文以及日文公开发布了对他的处理决定。
虽然中国留学生抄袭事件引人关注,但反观国内,高校学生或老师涉嫌学术不端事件接二连三地出现,已然不算新闻。
2011年12月6日,《南方日报》报道河南大学副教授王浩斌3年发表273篇论文,并存在大量“一稿多投”行为,同一篇论文在不同期刊上发表的现象出现了至少18次。
这几乎成为次日转载率最高的新闻。近日,河南大学在官方微博作出回应,已经迅速启动王浩斌学术论文问题调查核实工作。
虽然我国法律法规尚无严禁一稿多投的明文规定,甚至有评论认为,稿件投给一家或多家刊物是作者的权利,但根据公认的学术规范,一稿多投是学术不端行为的一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