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家协会诚邀学校教育机构广泛联盟,多赢合作共谋发展!

本站首页 广告服务 旧版回顾 会员注册 会员服务 申请友情连接

全国优秀研究生院校报考指南 中国教育第一网欢迎您!今天是

用户登陆口

首页 教育新闻 院校大全 高考招生 考研招生 留学移民 电脑培训 中考信息
各省动态 少儿教育 家庭教育 远程教育 特殊教育 职成教育 就业中心 教育家
教学技术 教学产品 科技发展 高校后勤 教育论坛 热点资讯 国际交际 教育博客
资讯搜索:

反思教育之“新”的四个问题

--------------------------------------------------------------------------------
点击次数:2591  发布时间:2011-12-28 10:09:19

 

    教育“概念”、“试验”以“新”字开头的有很多,如“新教育”、“新学校”。最近,我对这“新”作了思考。与“新”相对应的,是“旧”,进而又在思考“旧教育”、“旧学校”。什么是“新教育”、“新学校”?什么是“旧教育”、“旧学校”?我以为这里的“新”、“旧”肯定不是时间的概念,不是时间的先后,“新”与“旧”是由内涵决定的。

  曾在2011年一个题为“面向未来”的全国教育论坛上,我应邀作了发言,我的题目是,“未来:将面向优秀的传统”。这是我对未来的理解、包括对教育未来的理解;这是我对社会发展趋势的把握,包括对教育发展趋势的把握。不久前,在北京参加了一次“新学校”论坛,应邀我作了“新学校试验的启示”的演讲。提出了一个问题:“新学校”的本质是什么?我认为,无论新学校也好,新教育也罢,必须思考、回答教育的重大问题,而教育形式、技巧、方法、手段等的变革是次要的。今天的教育,是从历史中走来的,我们在“新教育”、“新学校”中认真梳理。必须明白,我们正在向何处去?我们正处于一个什么样的历史关头?我提出了四个问题:

  第一,教育的灵与肉在哪里?一个人的全部,就是两个字“灵”与“肉”。同样,学校与教育的全部,也只有两个字“灵”与“肉”。教育与学校的“灵”,是她的文化精神。我们每一所学校都塑造自己的文化精神了吗?学校的人文精神缺失,已经是普遍的现象。我们需要什么样的文化精神,我们大家又都认真思考了吗?譬如,很多名校把自己的使命定位在培养“领袖”上,领袖是能从小有意识地培养的吗?需要不断地提醒吗?中国现在是缺少领袖的时代吗?古希腊的“野蛮其体魄”教育思想,在现实中还有意义的。毛泽东当年提出“三好”,第一好是身体好,何等地高明,灵与肉都是第一位的。

  第二,我们的教育,如何从制造走向创造?中国是一个制造大国,与此相应,中国的教育,也正处于“制造”阶段。中国的经济社会从制造阶段到创造阶段,还有一个过程,同样,中国的基础教育走向创造也还是要有一个过程。但首先要有强烈的改变意识,然后要有切实的行动。教育要回应一些时代命题,当下教育的功利主义、教育的浮躁病,已很严重。很多时候都在做着似是而非的事情。譬如,如何区分教育的热情与浮躁?如何区分教育的高效与功利?企业发展,经济发展的理念我们能照搬和充分借鉴吗?流水线、质检、质监,产品、利润等等,是对“创造教育”有害的。

  第三,教育如何“各美其美”与“美人之美”?费孝通的文化自觉包含着教育的自觉。我们只有内心的宏大,才有视野的宏大。自身文化传统的损益、坚守、扬弃;不同文化的理解、兼容、接纳,都需要我们不自恋、不自我、不自私。国际化和本土化是我们飞向未来的两个翅膀。学校要洋溢中国文化与中华精神,所谓“新学校”、“新教育”,就是要努力从优秀传统文化、中华精神中寻找“新”的答案。要破除狭隘的“文化观”、“自私”的文化,能够吸收人类一切优秀的文化传统,并寻求本土化与国际化的平衡。

  第四,教育如何实现“素食主义”主张?教育在某些区域、某些领域,已经开始“营养过剩”。所谓教育的“素食主义”主张,就是返璞归真。新理念泛滥,办学的“涂脂抹粉”、“艳妆招展”的现象,已屡见不鲜。大红大绿之后,平淡素雅才更可贵,瀑布下的那一池静静的水,才更动人心扉。大美不言美,现在到了大河拐大弯的时刻,我们要追求天人合一的境界,回到自然,在“田野里”思考教育问题。譬如,和谐与不和谐;模式与打破模式;共振与避免共振;做到了极致,就要追求非极致,等等,都要进行深入的哲学的思考。

  我们教育的理想彼岸在哪里?不在表层的“新”、“旧”上,我以为,还在优秀的传统中,还在不断地自我反思和追问中,还在对未来的孜孜不倦的向往与切合实际的实践中。

 

 

 


—— 信息源自:文汇报

 
产品推荐


中国教育家协会 版权所有
中华人民共和国 京ICP证000045号-83
项目合作:010-64803353
邮箱:bj64801986@126.com

香港通讯地址:香港兴发街邮政局38062信箱
中国香港政府注册登记号:18159887-038-01-06-0
咨询电话:010-64803658 香港电话:852-2915.7428 传真:852-2915.63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