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作为民生之首,是提高国民素质、促进国人全面发展的根本途径。教育信息化,是教育改革的创新动力,作为党和国家建设教育强国的重要战略举措,历来受到了国家的高度重视。
近年来,我国大力推进教育信息化进程,在教育信息环境的完善、教育资源的建设和使用、以及创新人才的培养等方面,均取得了显著成果。教育信息化的实施、以现代信息技术构建的开放式远程教育网络的实现,使受教育者的学习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改变了以学校为中心的教育体系,保障了国民接受教育的平等性。
教育信息化作为国家信息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带来了教育形式和学习方式的重大变革,而且对于转变教育思想和观念,深化教育改革,提高教育质量和效益,培养创新人才具有深远意义,是实现教育现代化的必然选择。
政策--教育信息化的"发动机"
当前,我国教育信息化处在一个承前启后的关键时期,加快教育信息化进程面临大好机遇,教育信息化事业正在酝酿着一场大的突破和飞跃。
2010年7月,国家主席胡锦涛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指出,要以教育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把教育信息化纳入国家信息化发展整体战略。
在同期颁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以下简称(规划纲要))中,明确提出要"把教育信息化纳入国家信息化发展整体战略,超前部署教育信息网络"。要求加快教育数字化、信息化进程。
为了贯彻落实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精神以及《规划纲要》,教育部正在组织编制《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以确保我国2020年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进入人力资源强国行列。
政策的倾斜使教育信息化从传统教学走向了信息化教学。教育界专家将教育信息化分为两部分进行叙述:一是基础设施的更新,利用新的信息化工具在教育中加以应用;二是意识形态的变化,信息技术是教育生态系统中的一个关键因素。
"教育信息化联动影响着学习资源环境、课程、学习模式、教学模式等教育中的各个方面,是对教育技术更新下新教学理论和学习理论的认可和实践。"专家认为,学习好政策,贯彻落实好政策,将政策用到实处,是教育信息化发展的持久动力。
教师--教育信息化的"引领者"
"教育信息化的深入发展根本在应用。"教育部科学技术司司长王延觉一语中的,他认为,学校一线教师是教育技术应用以及资源推广的主力军,如果不能让教师成为教育信息化的领军者,"教育面向现代化"将成为空谈。
那么,在教育信息化时代,教师在教育实践中应该有怎样的实际表现呢?专家认为,首先,要树立现代化教育观念。其次,还要具备应用现代信息技术的能力以及整合课程的能力。
"教育信息化的最终要着眼于学生时素质的培养,教师信息化程度程度的提升,直接影响着学生信息能力的培养。"专家表示,教师应从传统意义上的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学习的组织者和协调者,即对学生的多种学习活动进行指导、计划、组织、协调,注重培养学生自我学习及获取信息和知识的能力。
如今,许多基层教师深入探索教育信息技术应用的理论、规律、模式和方法,一支自觉自愿将信息技术融入现代教育的教师队伍正逐渐形成。专家评价说:"教师在教育信息化的有效探索,进一步推动了信息技术与教育融合,提高了教育质量,提升了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推进了教育信息化进程。"
活动--教育信息化的"催化剂"
作为教育界的重大赛事,日前举行的第二届"中国移动校讯通"杯全国中小学教师论文大赛,是中央电教馆与中国移动集团公司共同举办的一项利用网络进行教师论文竞赛的活动。活动紧密围绕"信息技术与教育创新"的主题,累计注册教师超过10万人,提交利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研究的作品58704篇,在线投票超过1260万人次。
"这个大赛和我们以前参加的赛事不同。"参赛老师表示,"以前这类级别的大赛基本都是自上而下推行的,论文大赛则是充分发挥了网络平台和新媒体新技术的优势,把赛事变成了能够让教育主管部门和基层教师双向沟通、各级教育机构和中小学教师分享实践经验的免费平台。我们这些基层的老师就可以在这个免费平台上彼此交流经验,更有利于大家提升自身教育信息化素养。"
新的形势带来新的契机。我们有理由相信,在全社会的共同努力下,教育信息化将得到前所未有的发展,教育现代化将加快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