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1年,国务院颁布《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吹响了新世纪教育改革的冲锋号角。十年来,广东省教育改革各项措施的实践,为教师发展和学生成才搭建了强有力的支撑平台,全面提高了学校的管理和育人质量。本期“学周刊”就为大家介绍广州市第21中学、广州市第十三中学、华南理工大学广州学院、南华工商学院、广州市真光中学的教育改革实践。
成绩:四大成就不容忽视
广州市第21中学校长关耀强认为,单从广州高中教育来看,有四大成就不容忽视,需要特别要指出的是,这10年来,“反思教学”非常流行,成为教学潮流。这些反思使得广州教学质量一步步地提升,从而促使学校和整个广州市教育质量的提升。
素质教育深入发展
具体从教育思想上来看,这10年来,素质教育理念逐步为广大的教育工作者所接受,这是一个非常大的进步。纵观现在广州的各所高中,几乎每一所学校都非常注重自己的办学特色。像我刚来21中时,素质教育要求每一个学校要办出有特点的学校,而正因为要特色办学,要有学校个性化的内容,这是一个创新性的思考,不是件易事。
新课程改革基本落到实处
不能说广州每一所高中新课程教育都100%落实了,但是大部分的学校还是非常认真在落实新课程教育的要求。比如说,新课程教育有一门课叫研究性学习,三年有3个课题,就我校的情况来说,高一研究一个课题,高二上下学期各一个。
信息化教学成效显著
这10年中,广州信息技术应用广泛,投入大。这一方面有赖于广州市作为中心城市,教育人才基础非常好;另一方面,广州市教育对信息技术升级改造以及维护的投入也非常大。在越秀区,就是每年信息化建设及维护的投入就有三千万元,是另外列支的。可以说,现在广州中学每一个班都有一个教学平台,老师随时都可以用平台投影、展示课件与学生互动,上课效率提高,内容丰富多彩。
科研成果引领教学
大概从1993年起,广州市教育局教研室在广大教师中开展教学设计的学习及研究,进行标准化教学改革,1998年又从最优课堂方面启动第二轮的教学设计研究。10年的努力成为教改发展前进的重要基础。
2000年以后,对教育管理者特别提出要用科研引领教学,老师们除了教学之外,要有研究课题。正因为科研引领教学,反过来促使学校逐步特色化发展,更加深入、专业地研究学校的办学思想,办学理念。
特色办学形成格局
10年教改,尤其是新课程改革对学校办学和人才培养模式产生了深刻影响。广州市第十三中学校长陈支南认为,广州不仅形成一批特色高中学校,也促使一批学校在“国际化”的潮流下,以大教育理念开放办学。
人才培养多元化
陈支南指出,10年来,广州基础教育改革变化主要集中在课程改革所带来的人才培养方向以及教育内容的变化,主要有三个方面的表现:一是对校长办学的影响。正是因为育人目标和理念的更新,给校长的办学立足点给出了明晰的方向,人才多元化培养落到实处,不再一味追求升学率;二是学校培育人的目标变化。培养了一批基础扎实、有非常好的创新精神、团队合作能力的高素质的人才;三是高中课程的多元化。课程模式多元化,必修课跟选修课,给学生多元化发展的平台,如越来越多的学生通过体育、美术、艺术等特长发展进入大学,这也说明了新课程改革多元化培养模式也带来了学校人才培养的多元化。而由此所带来的学校变化也非常显著,基本上形成了高中特色办学的格局。
特色办学打造品牌
此外,陈支南表示,中学特色化格局也是优势品牌建立的过程。以13中为例,多次合并、百年老校,10年来不仅建设了一条多元课程体系,更是将百年老校的文化精髓传承发扬。据悉,在广州基础教育领域,13中的义工服务队无人不晓,其长效服务机制以及对高中全体学生实施全方位创新型的人格教育,提高学生综合素质,成为广州大学校长班特色培育课程向全市推广,更是13中德育亮点和办学特色。
独立学院进入“快车道”
今年,原华南理工大学汽车学院更名为华南理工大学广州学院,更名后学院推出两大重大创新举措,一是与中兴通讯联合创办的面向通讯企业培养应用型人才的“中兴通讯3G学院”;二是引进海外知名大学的课程与培养体系,探索多种形式智力引进模式,聘请加拿大温莎大学商学院原院长Roger任院长,培养国际化商务专业人才院内机构“国际商学院”。华南理工大学广州学院副院长李华钢表示,经过近10年的建设发展,独立学院基本解决生存问题,下一步谋求质量树立品牌,在目前的大学环境中建立品牌,突破口在于国际化与继续教育。而对于独立学院来说,国际化可以让独立学院进入“快车道”。
华工首开“国际教育展”先河
今年3月,华工广州学院与其合作的24个大学举办了首场“国际教育展览周”,24个大学的校方工作人员来到学校与学生面对面交流,在广东高校中首开大学举办“国际教育展”先河。对此,国际交流中心副主任张本慎补充表示,广州学院举办“国际教育展览周”仅仅只是学校国际化办学战略中的一点,华工广州学院的国际化办学战略在深度和广度上已做到:校际交流进入学术调研层面,纳入学校日常教学计划,深入到学科、专业学习实践教学过程中,实现学分互认;开设国际商学院(本科层次),在广东省独立学院中首开先河,计划5年之内国际商学院达到全世界认证标准;计划今明两年成立国际工程师学院(本科层次),本科国际工程学院的成立也将在广东独立学院中首开先河。现已与法国一高校达成合作,还将与美国、加拿大、日本、德国等国际工业发达的院校建立联系。另外,国外院校在中国校区、亚太中心、海外教学点计划目前已提上议事日程,且广州学院目前还在谋求民营资本走出国门办广州学院分校之路。
高职教育变化最大
对于高校来说,南华工商学院院长易江表示,10年最大的变化莫过于高职教育。易江指出,广东高职教育10年来最大的变化又莫过于以下三个方面:
人才培养意识走出司马迁情结
这也是广东高职教育10年变化最大的特点。他表示,现在广东的高职教育已走出司马迁情结,也就是对人进行了分类,而事实上社会的发展不是由“重于泰山、轻于鸿毛”这两种人组成,而是由千万层次构成一个整体。这10年来,高等教育职业化拓展,开始培养普通社会主义建设人才,院校类型、专业结构、人才培养定位越来越适应社会经济发展需求。
人才培养模式呈现山体效应
所谓“山体效应”,意指“山有多高,水就有多高”,对于整个教育与社会的关系来说亦如此,山指经济社会发展需要,水指学生的水平能力,高职院校培养出的人才更加符合社会经济发展需要。而在以前是有什么样的老师培养什么样的学生,现在是有什么需要就培养什么样的学生。
教育本质回归
谈到教育本质回归,易江再列举“桶底效应”隐喻:“一个木桶由桶底和桶帮组成,桶帮高高低低没关系,如果这个桶底一掉,整个教育就失败了,而这个桶底就是学生”。对于高职教育来说,以前对人才的衡量是一个标准,现在更多推崇行行出状元,因材施教更加具体化,落实到教学管理的各个环节当中。
问题:学校德育教育成管理难题
自2001年启动基础教育改革以来,教育的各个环节都在进行改革,先是课程改革,紧接着教学管理的改革,再接着各种大考试制度下的小型考试形式、方法的改革等等。然而,近两年来,各种教育失信问题浮出水面,如学术造假、北京一研究生逼父母买房事件等等。反观10年基础教育改革,广州市真光中学校长荀万祥认为,十年教改整体成绩突出,但具体环节如德育教育有所失衡,而事实上目前德育工作也成为各个学校教学管理上的难题。
德育工作受社会因素冲击大
荀万祥说,目前社会上各种邪恶势力和学校与家庭争夺下一代,尤其是网络因素影响最大、危害最深。这对学校的德育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做德育工作需要家长、学校、社会的整合教育,学校的德育工作已变成一个系统工程。
对于学校来说,在德育工作建设上,现在普遍面临着一个难题——“度”的把握。对于一个民族来说,道德情操可以没有上限,但绝不能没有底线。而学校开展思想道德教育,既要有崇高意识,也要有底线意识,从目前的情况看,底线意识更要加强。但是,底线意识教育靠讲大道理,学生往往不易接受,因此,在平时的思想道德教育过程中,在坚持把握“度”的标准时,必须坚持“合目的性——符合教育方针,合规律性——遵循成长规律”的原则,抓好做人、处世、行为规范、心理健康、精神底线等“五大道德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