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家协会诚邀学校教育机构广泛联盟,多赢合作共谋发展!

本站首页 广告服务 旧版回顾 会员注册 会员服务 申请友情连接

全国优秀研究生院校报考指南 中国教育第一网欢迎您!今天是

用户登陆口

首页 教育新闻 院校大全 高考招生 考研招生 留学移民 电脑培训 中考信息
各省动态 少儿教育 家庭教育 远程教育 特殊教育 职成教育 就业中心 教育家
教学技术 教学产品 科技发展 高校后勤 教育论坛 热点资讯 国际交际 教育博客
资讯搜索:

复旦拟将自主招生放在高考之后进行

--------------------------------------------------------------------------------
点击次数:72924  发布时间:2011-12-5 10:07:28

 复旦大学、南开大学选择“单飞”,不再参加去年成立的以北大为首的十三校联盟“北约”,引发多方猜测。自主招生联盟瓦解是否将从复旦、南开的离开开始? 

  相关人士介绍,复旦和南开准备单飞之时,北大曾经多次劝说,甚至恳求“要退出明年再退。”不过也有驳不过北大的面子而留在北约联盟的高校,武汉大学便是其中一所。

  据了解,复旦之所以如此坚决地退出,是因为其正在进行更大胆的高考改革探索,酝酿把自主招生放在高考之后进行,根据高考成绩划定一条面试线,再向面试者发放录取意向,由考生自由决定是否前来报道。 

  复旦南开不再联考

  联考也被称为“小高考”,学生们反响不一,因此今年的联考是否继续,各方争议不一,教育部也一直未给批复。 

  此时,一颗重磅炸弹袭来! 

  12月1日,南开大学宣布退出“北约”,校方表示,在结盟联考的形势下,告别联考转而尝试单独组织考试,承担了很大的压力,但为了招到适合南开的学生,这种冒险是值得的。据介绍,该校明年自主招生最大的变化是希望招到“志趣相投”的学生。 

  12月2日下午,复旦大学也正式宣布不再参加“北约”联考,并表示,自2012年起,在全国(江浙沪除外)试行“推优直选”自主选拔录取试点生办法,即由中学校长推荐优秀学生、大学综合评价入学的一种人才选拔模式。复旦表示,希望通过综合评价考生整个高中阶段的学业成绩和综合素质表现,选拔出最适合复旦人才培养的优秀学生。 

  复旦大学宣传部副部长方明表示,试行“推优直选”办法的一个重要出发点是缓解大量考生赶考的压力。他介绍,与往年相比,近年联考平均录取率为10%左右,去年复旦自主试点联考板块的实际录取率低于2%,绝大部分学生都没有享受到招生优惠政策,其实是增加了学生的负担。“我们不再为了提高一分两分的录取线争破头,我们希望招收的是全面发展真正有潜力的‘读书种子’。”复旦校方表示。 

  联考同盟走不远? 

  “华约”七校之一的上海交大招办主任陶正苏则表示,上海交大等七校联考的机制经过三年的试验与探索,从命题到组织考试,再到面试、预录取,整个过程已变得越来越科学、规范。 

  “华约”的目标是打造中国的SAT。美国的SAT考试在成立之初,就是由常春藤联盟之间的名校进行探索,交大、清华等七校的“高水平大学自主选拔学业能力测试”(简称AAA测试),命题、组织、阅卷和成绩公布由七校共同负责,AAA测试的命题主要体现了七所高水平大学对于人才选拔能力考查的共同要求,将重点考查学生在环境和情景中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AAA测试的命题以现行中学教学大纲为参照,难度略高于高考,但不以超出中学大纲的知识为主要考察目标。 

  “我们七校的合作很愉快,我们进行了调研,学生的满意度比较高,成本降低了,机会增加了,没有什么负面的声音,到目前为止也没有收到一起投诉,我想我们的探索还会继续下去。”陶正苏如是说。 

  同济大学、天津大学、东南大学等九所以工科见长的高校被教育界评价为是真正的联盟,九校签订了《卓越人才培养合作框架协议》,本着“追求卓越、共享资源”原则,共同推进大学教育改革与卓越人才培养。 

  上海中学校长唐盛昌认为,高校进行自主招生的趋势是好的,改变了以往单一的“一考定终生”的状况,给了学生更多的自主选择权。“高校形成联考同盟,有其一定的合理性,但我认为它走不远。”唐盛昌解释说,合理性在于,如果有自主招生权的高校各自进行招考,不但学校需要很大的人力、财力的投入,成本过大;对学生而言他需要一所学校一所学校地去参加考试,压力非常大,精力和财力投入也会非常多,这会使得一些家境贫寒的学生放弃去考试。走不远是因为这一行为是各高校自发形成的,而各个高校对生源的能力和专业要求也有所不同,因此随着时间的推移,相互之间的差异和矛盾会逐渐显现出来,出现退出同盟的情况也不奇怪。 

  学生:联考加重负担 

  今年从复旦大学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毕业的郑文丞,原就读于华东师大二附中,高三同时通过北大和复旦自主招生选拔,最终决定选择复旦大学预录取。目前自主创业,创立海风教育,为自主招生提供专业培训,同时帮助学生进行大学规划和职业发展。“自主招生还是利大于弊的。一方面学校确实能够招到心仪的学生,另一方面学生能够看到一种不同于高考的升学道路,开辟了新的途径。而自主招生这样一种笔试加面试的新的考察方式,能够更丰富的考察学生的素质。这样一个方向的尝试目前还是比较受到认可的。”作为自主招生的过来人,郑文丞认可自主招生的选拔模式。 

  上海交通大学媒体与设计学院传播学系大一学生顾婧仪去年参加了“华约”七校联考,还报考了复旦的水平测试(即俗称的“千分考”),她表示,自主招生对于一些有特长的学生来说是很好的,毕竟高考有发挥的问题,而自主招生更注重的是一个平常基础的考核,“对于优秀的学生来说是一个很好的机会。这一方面是备战,另外提前被预录取也是对压力的一种缓解。” 顾婧仪说。 

  将于2012年参加高考的松江二中高三应届毕业生金怡表示,自己会参加联考,主要是参加复旦的千分考,“北约”的联考可能参加,因为几大联考明年在时间上存在冲突,所以不可能都参加。金怡坦言:“自主招生联考会对学业负担有所加重,会准备得很累。不过联考的形式比各个高校各自为政要来得好一些,可以不用赶那么多的场子。” 

  联盟改革势在必行 

  高校自主招生从“各自为政”到“三足鼎立”,这样的发展变化曾被视为一种积极的尝试。然而,随着自主招生的高校数量和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个中的争议也是不断。这次南开大学和复旦大学退出“北约”招生联盟,会不会成为招生联盟“分久必合,合久必分”的序幕?还是只是高校招生联盟发展的一个小插曲? 

  高校自招联盟的未来路径尚不明晰,但从教育专家、高中校长,大学生和中学生的反馈来看,高校自主招生联盟的改革却是势在必行。 

  在谈及此次南开和复旦相继宣布退出自主招生联盟时,上海交通大学著名教育学者、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熊丙奇教授认为,南开和复旦退出自主招生联考的高校联盟,是挺正常的一件事。因为各个高校就自主招生结成所谓的“联盟”,本身就是一个自发的行为,联盟的组成与结构也相对比较松散,所以结盟或者退出结盟都是一个自主的选择。南开和复旦退出“北约”联盟,主要原因可能还是两所高校觉得参加自主招生考试联盟的意义不大,并没有带来招生方面明显的变化,甚至可能浪费了不少“优惠”名额,因此选择了退出。 

  申请制是大势所趋 

  在谈及未来高校自主招生联盟改革发展时,熊丙奇教授认为要从两个方面着手解决。 

  第一,改变联考的考试内容。高校自主招生的联考不能再局限于考察对学科的掌握程度,而是要考察学生的学业能力和学术水平。可以参考美国的SAT考试,甚至可以考虑把这样的测试交给专业的社会第三方考试机构来进行。 

  第二,改革现行的制度设定,要基于扩大学生对高校的自主选择权来设立高校自主招生制度。比如,把自主招生的联考放在高考之后,允许每位学生选择3-4所高校参加自主招生考试。禁止高校之间进行排他性的招生考试,比如禁止高校联盟把自主招生考试日期定在同一天等,给学生充分的自主选择权。 

  高中生们也认为,申请制是他们最希望的方式,松江二中高三学生金怡说:“理想中的招生方式是一个学生能够报多个学校,收到多个学校的录取通知,让学生来选择学校。而且希望能在对学生的考核上多一点形式,不一定只是简单的笔试+面试。因为这种形式还是有一定的偶然性的,而且简单的面试也不能真正看清楚一个学生的素质。” 

  相关链接

  自主招生这十年

  2003年 包括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著名高校在内的22所大学开始实行5%的自主招生改革试点,但各高校几乎都是单兵作战。 

  2005年 北京交通大学、北京邮电大学等四所高校尝试采取联考的方式进行自主招生录取,掀开了自主招生联考的序幕。 

  2009年10月 清华大学与上海交大、中科大、南京大学和西安交大协议结成“五校联考”,并在2010年1月16日进行了自主招生选拔的联合笔试,形成了最早的“华约”五校。2010年10月23日和11月20日,浙江大学与中国人民大学先后加入了“华约”。

  2010年11月22日 北京大学联合复旦大学、南开大学等六所高校同时在招生网上发布公告,宣称七校将举行自主选拔联合考试,“华约”与“北约”的对峙格局正式形成。当年11月25日,中山大学、武汉大学等六所高校宣布加入“北约”,“北约”联盟扩充至13所高校。 

  2010年11月25日 同济大学、东南大学和哈尔滨工业大学等八所以理工科见长的高校宣布将合作自主招生,并签署了《卓越人才培养合作框架协议》,标志着“同盟”(或称“卓约”)的诞生。之后随着重庆大学的加入,“同盟”扩至9校。 

  目前国内80所具备自主招生资格的高校,已有30多所高校参加自主招生联考,几乎囊括了中国顶尖的高校,形成了“华约”、“北约”和“同盟”三足鼎立的局面。

 


—— 信息源自:东方早报

 
产品推荐


中国教育家协会 版权所有
中华人民共和国 京ICP证000045号-83
项目合作:010-64803353
邮箱:bj64801986@126.com

香港通讯地址:香港兴发街邮政局38062信箱
中国香港政府注册登记号:18159887-038-01-06-0
咨询电话:010-64803658 香港电话:852-2915.7428 传真:852-2915.63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