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家协会诚邀学校教育机构广泛联盟,多赢合作共谋发展!

本站首页 广告服务 旧版回顾 会员注册 会员服务 申请友情连接

全国优秀研究生院校报考指南 中国教育第一网欢迎您!今天是

用户登陆口

首页 教育新闻 院校大全 高考招生 考研招生 留学移民 电脑培训 中考信息
各省动态 少儿教育 家庭教育 远程教育 特殊教育 职成教育 就业中心 教育家
教学技术 教学产品 科技发展 高校后勤 教育论坛 热点资讯 国际交际 教育博客
资讯搜索:

襄阳教育局长:素质教育是成人与成才的完美统一

--------------------------------------------------------------------------------
点击次数:2186  发布时间:2011-12-5 10:01:19

 

  关于教育中“成人”与“成才”的关系问题,有多种观点,有“先后论”,主要指先成才、后成人,有时在成才遇挫时又表现为先成人、后成才;有“轻重论”,主要指重成才、轻成人,有时在成才遇挫时又表现为重成人、轻成才等观点。这些观点有失偏颇,有悖于教育的本质属性。其实,教育追求的应该是“双成”,既要让学生“成人”,又要让学生“成才”,两者同等重要,不能有先后和轻重之分。

  先成才、后成人的“先后论”违背了教育“德育为先、身体为本”的基本原则,过度强调学生在知识层面的“成才”,不重视甚至忽略了其道德养成和身体成长的需求。“先后论”暴露了明显的功利化倾向,把“成才”放在第一位,把“成人”放在第二位,损害了学生的身心健康和学习兴趣,背离了教育的本质。

  轻成人、重成才的“轻重论”过度强调分数,强调学习成绩,简单地认为只要学习好,其他各方面都好,或者其他各方面都可以忽略。在现实教育活动中的“重分数,轻能力”、“重共性,轻个性”、“重功利,轻人性”等现象都是“轻重论”的不同表现形式。

  “先后论”和“轻重论”的实质是一样的,强调智育第一,轻视甚至忽视德育和体育的重要性,与全面发展的素质教育背道而驰。

  正确认识智育和德育、体育的关系,虽然是一个老生常谈的话题,但它却是破解“轻重论”和“先后论”的前提。审视智育和德育、体育三者之间的关系,最基本的要明确三个观点:

  其一,德育主导智育。在德育与智育的关系中,德育是灵魂、是方向、是首位,德育对智育起着主导作用。德育引导着智育的价值取向,制约着人才社会价值的高低,主导着智育的潜力和方向。

  其二,智育融合德育。德育寓于智育之中,智育是德育的条件和基础,是德育实践的重要渠道、途径和手段,是德育的载体。知识本身并不能使学生成为道德品质高尚的人,但知识是形成道德品质的基础。人的理想、情操、人格和文明行为的养成,有赖于文化素质的不断提高。

  其三,体育承载德育、智育。体在“德智体”中是基础,起承载作用。当然,在“德智体”全面发展中的“体”,不能简单地理解为“身体”,它不仅指身体健康,没有病,还包括心理健康,因此它应该是“身心健康”这样一个完整的概念。只有做到“身心健康”,才能承载德智,才能担当责任。

    素质教育是成人与成才的完美统一。素质教育的主旨思想是面向全体,全面发展。面向全体,就是面向每一个学生,尊重每一个学生,促进每一个学生发展;全面发展,就是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等有机统一,不仅抓好智育,更重视德育和体育,还要加强社会实践,使学生诸方面相互渗透、协调发展。从这个层面理解,坚持成人教育与成才教育并重是素质教育的核心理念。而教育教学的艺术就是将成人与成才教育完美地融汇到一起。

  坚持德育、智育、体育一体化。“德智体”应该是一个完整的概念,不能把它们割裂开来,分别对待,也不能像学科课程那样分门别类去抓。体育抓不好要出废品,智育抓不好要出次品,而德育抓不好要出危险品,三育缺一不可。德、智、体一体化是教育基本规律的要求,也是时代发展的需要。

  坚持教育公平发展观。反思“先后论”和“轻重论”的形成过程和原因,我们发现,教育资源不均衡,或者说优质教育资源稀缺是一个重要的原因。“先成才,后成人”是因为教育资源不足,人才培养速度满足不了需求;“重成才,轻成人”也是因为优质教育资源稀缺,千军万马挤过独木桥,争着上重点初中、重点高中、重点大学。“先后论”和“轻重论”重视的是成才教育,牺牲的是成人教育;选择的是精英式教育,强调应试,少数学生得到重视和发展,放弃的是公平性教育,又能面向全体,让人人得到重视和发展。因此,“先后论”和“轻重论”严重背离了教育公平发展观,必须予以摈弃。

  坚持正确的人才培养观。现实中,单纯以分数高低论英雄的狭隘人才培养观很有市场,危害甚大,必须革除。要树立全面发展观、人人成才观、多样化人才观、终身学习观、系统培养观等五大人才培养观,让人人都是人才、人人都能成才的教育理念照亮每一所校园。努力改革人才培养体制,积极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注重学思结合、注重知行统一、注重因材施教、注重个性发展,让每一个学生都成为最好的自己。

 


—— 信息源自:中国教育新闻网

 
产品推荐


中国教育家协会 版权所有
中华人民共和国 京ICP证000045号-83
项目合作:010-64803353
邮箱:bj64801986@126.com

香港通讯地址:香港兴发街邮政局38062信箱
中国香港政府注册登记号:18159887-038-01-06-0
咨询电话:010-64803658 香港电话:852-2915.7428 传真:852-2915.63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