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家协会诚邀学校教育机构广泛联盟,多赢合作共谋发展!

本站首页 广告服务 旧版回顾 会员注册 会员服务 申请友情连接

全国优秀研究生院校报考指南 中国教育第一网欢迎您!今天是

用户登陆口

首页 教育新闻 院校大全 高考招生 考研招生 留学移民 电脑培训 中考信息
各省动态 少儿教育 家庭教育 远程教育 特殊教育 职成教育 就业中心 教育家
教学技术 教学产品 科技发展 高校后勤 教育论坛 热点资讯 国际交际 教育博客
资讯搜索:

社会认同不一致成技能文化发展瓶颈

--------------------------------------------------------------------------------
点击次数:2193  发布时间:2011-11-3 21:19:22

 

    “技能人才在我们单位备受尊重,地位很高,但是在企业之外,对技能人才的认同度与企业内部有差距。”内蒙古第一机械集团有限公司团委青工部部长张斌龙说,技能工人的平均工资在与当地的事业单位人员基本一致,但是,相比之下,很多女孩找对象更愿意找公务员和正式工。

    徐工集团团委书记张振宇也认为,社会对技能工人的认同度,受到很多世俗看法的影响,一时半会儿难以消除。

    在采访本届“振兴杯”青年技能振兴大赛决赛时,一些企业的资深人士都指出了这样的问题:社会认同的不一致会成为技能文化发展的瓶颈。这些不一致不仅表现在企业内外的不一致,还表现在不同学历青年的认同度、职业教育等方面的诸多不一致。

    现在,在大多数企业,技能人才与技术人才、管理人才、营销人才并称为企业发展最重要的4支人才队伍。企业的重视体现在薪金、待遇、职业发展等各个方面。在中国石油吐哈油田分公司,一名高级技师的收入比高级工程师还高。

    “对于从事生产的企业,过去是招工,现在是招人才。”徐工技校副校长孟蓬莒说。因此,无论从技能工人的入口还是日后的发展,企业的重视程度与过去都有很大的转变。

    但是,社会的认同度还没有像企业这么快转变过来。

    “中国的传统思维方式是望子成龙,而不是望子成能。”孟蓬莒认为这是技能人才的地位在企业内外有别的重要原因之一。

    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副主任刘俊彦在一次关于青少年问题的研讨会上指出:“1999年扩招以后的在校学生,工科生所占比例从55%下降到33%,文科生所占比例从20%提高到37%,背后是父母和社会热衷于搞金融、法律、财会这些分蛋糕的行业,不愿意去做蛋糕的行业。”

    这也直接导致了现阶段中国企业所面临的人才空白点。

    “现在生产一线最缺的技能人才是装配调试都能上手的复合型人才、机电液一体化人才、信息化人才、国际化人才。”孟蓬莒表示,虽然企业有自己的学校,社会上的职业技术学校也有不少,但是,在很多领域,满足不了对这些人才的需求。

    本届“振兴杯”新设的工种工业自动化仪器仪表与装置装配工就很明显地体现出这个特点。这是一个由几个工种合并成的新工种,要求参赛选手有较为丰富的知识储备。一些选手只精通其中一两种仪表,因此犯了难。

    本届大赛裁判长雷云涛表示,在这个工种的从业者中,大学本科生仅占20%左右,在他看来,如果大学生能沉下心来,又有高端的知识平台支撑,这个工种的前途非常好。但是,“大学生往往对一线的工作不是特别认同。”

    现在,企业招收的技能工人大多来自职业院校。而对于职业教育,很多企业都面临学校教的与岗位需要不相称的困惑。比如“很多学校不教涂装,要从事这个工作,招来的学生一定要在岗位上干很长时间,才能干得比较好。”某非公企业团委书记表示。

    尽管近年来社会各界都在呼吁要校企合作,但是,合作往往停留在订单式教学这类形式。在孟蓬莒看来,真正的校企结合应该是文化结合、专业结合和教学方法结合,比如用企业的安全评价机制管理学校的实训基地等,这样,才能培养出企业需要的人来。

    他希望社会上能够将职业教育战线前移,国家也应加大对此类学校的支持力度。

    企业对于技能人才是求贤若渴,但是,不同的企业表现出不同的人才观。

    采访中,一些企业,尤其是大型国企,有意愿也有能力出人、出钱培养人才;一些企业更愿意高薪挖成熟人才,这一点在非公有制企业表现比较明显。一些企业愿意组队参加青工技能大赛,因为可以“以赛代训”;一些企业担心自己的人才被挖走,像宝贝一样把人才“雪藏”起来,并不积极参加大赛。

    某非公企业团委书记表示,企业鼓励员工自我增值,参加培训和资格认证,但是企业组织的并不多,作为企业,完成生产任务是最重要的。

    但是该团委书记同时表示,企业最终能留住的人才是那些对企业有感情的,这些人往往在企业中工作年限都比较长。

    孟蓬莒认为,事实上,企业对员工的培训和培养,也是感情积淀的重要部分。

   

 


—— 信息源自:中国青年报

 
产品推荐


中国教育家协会 版权所有
中华人民共和国 京ICP证000045号-83
项目合作:010-64803353
邮箱:bj64801986@126.com

香港通讯地址:香港兴发街邮政局38062信箱
中国香港政府注册登记号:18159887-038-01-06-0
咨询电话:010-64803658 香港电话:852-2915.7428 传真:852-2915.63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