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家协会诚邀学校教育机构广泛联盟,多赢合作共谋发展!

本站首页 广告服务 旧版回顾 会员注册 会员服务 申请友情连接

全国优秀研究生院校报考指南 中国教育第一网欢迎您!今天是

用户登陆口

首页 教育新闻 院校大全 高考招生 考研招生 留学移民 电脑培训 中考信息
各省动态 少儿教育 家庭教育 远程教育 特殊教育 职成教育 就业中心 教育家
教学技术 教学产品 科技发展 高校后勤 教育论坛 热点资讯 国际交际 教育博客
资讯搜索:

职业教育研究的三种视角

--------------------------------------------------------------------------------
点击次数:2880  发布时间:2011-11-2 9:53:25

 

职业教育研究的三种视角
 中国教育报
   美国学者贝斯特与凯尔纳所建构的视角理论认为,一个视角就是一种观察方法,一种分析特定现象的有利位置或观点;一个视角就是解释特定现象的一个特定的立足点、一个聚焦点、一个位置甚或是一组位置;一个视角就是一个解释社会现象、过程及关系的特定的切入点。视角这一概念同时也意味着没有哪个人的视点能够充分涵盖任何一个单一现象的丰富性和复杂性,更不用说去说明一切社会现实的无穷的联系和方面了。因为任何视角往往不可避免地受到观察者本人先有的假设、理论、价值观、兴趣、目标、背景与政治取向等的影响,这意味着为了超越自我和走向交往与对话,研究者需要增强对视角的反思、批判和整合能力。一切视角都是有限的,不完全的。为了能充分说明教育现象的复杂性和多方面联系,研究者需要不断丰富和更新自己的研究视角,从而带来更大的学习、研究和创新动力。

  职业教育常见的研究视角有学科视野、问题意识和实践凝练三种:

  ——学科视野。学科视野是指从特定的教育学科观点,如教育哲学、教育社会学和教育心理学出发,进行教育问题研究的思路。它是基于理论研究视角的。学科视野可以整合多元的视野,以形成解释的丰富性和全面性。正如尼采所说,一个人能够获得的观察世界或其他任何现象的视角越多,他的解释就将越丰富、越深刻;多样化的视角要比一个单一的视角更能提供通向研究现象的丰富道路。也可以是单一的视野,如基于多元智能理论角度、基于技术哲学角度、基于知识类型的角度等。应当指出的是,无论是多元视野,还是单一视野都是同等重要的、都有自身的价值,同时也都有自身的局限和不足。关键看运用的适度性和恰切性。比如单一视角,虽然单一、孤立,但有利于形成解释的集中性、深刻性,即所谓“片面的深刻”;而多元视角虽然有利于形成解释的多元性、丰富性,但也经常造成“全面的肤浅”。且多视角如果运用不当,还可能带来矛盾、冲突、混乱。

  ——问题意识。问题是现实存在的矛盾、困惑、冲突,是我们原有的知识、经验不能解释、理解和说明的现象。问题意识则是指我们对当下存在的或今后可能产生的问题的敏感、认知、把握。它是职业教育研究视角的一个重要方面。当下的职业教育存在着许多问题:如内涵发展的本质、质量提升的对策、校企合作的深化、制度建设的完善、课程改革的出路、职教集团的运作,等等。这些问题恰恰是研究的逻辑起点,是研究的思想资源和动力。正如波普尔说,“科学只能从问题开始”,“科学和知识的增长永远始于问题,终于问题——越来越深化的问题,越来越能触发新问题的问题”。同样,职业教育研究也应该源自解决实际问题的需求,聚焦于现实的问题和矛盾,致力于实际问题的解决。这样的研究才是真正脚踏实地的研究、行之有效的研究,才是破解发展难题、寻求发展对策、提高发展质量,保证职业教育可持续健康发展的研究。

  ——实践凝练。实践凝练是职业教育研究的一个重要视角。理论源于实践,它是经验和理论产生的根本和源泉,是理论产生的生长点。但我们依然常常听到人们抱怨职业教育研究理论脱离实践的“两张皮”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一是实践中好的东西总结不出来,二是理论上好的东西深入不下去,形成了“实践不着天,理论不落地”的尴尬局面。这说明对实践凝练研究视角重视还不够,起码也是结合的还不甚紧密,因而急需从实践凝练视角加强对职业教育的研究。一要重视实践凝练的价值。“在实践中总结出来的、支配它行动的这种理论,是不同于书本上从概念和原理出发的理论”,其指导实践的效能和特性、可操作性的品质和优势,比之经院研究、书斋冥想、象牙塔中炮制出来的东西更可贵,也更有价值。二要加强对实践中好的经验的总结、提炼、升华,使其由感性的、具体的、非理论化的“点”上的做法,经由凝练、提升,概括成能够泛化、迁移、推广的方法论层面上的普适理论。三要重视实践反思。反思是思维向自身回转的再思考。有些教师的教学充满实践智慧,但常常又是缄默化的存在,无法外显和传导。这就需要通过反思,使思想和行动对话,使经验得到挖掘和活化、建构与彰显。

   (张健 作者系滁州职业技术学院职教研究所所长、教授)

 


—— 信息源自:

 
产品推荐


中国教育家协会 版权所有
中华人民共和国 京ICP证000045号-83
项目合作:010-64803353
邮箱:bj64801986@126.com

香港通讯地址:香港兴发街邮政局38062信箱
中国香港政府注册登记号:18159887-038-01-06-0
咨询电话:010-64803658 香港电话:852-2915.7428 传真:852-2915.63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