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民族地区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
四川日报网
10月28日上午10点过,细雨纷飞,记者来到位于攀枝花市米易县的湾丘彝族乡中心学校。踏入校园,映入眼帘的是一尊孔子的塑像,塑像后映衬着的是一片翠绿。耳边传来琅琅的读书声,驻足走廊往教室看去,孩子们坐得整整齐齐,聚精会神地听老师讲课。
课间,记者来到六年级的教室,活泼的孩子们立刻围了过来。沙兰和李昕,两人的家都在离学校20多公里外的青山村,父母都在务农。当记者问他们喜不喜欢学校时,两个孩子异口同声地回答:“喜欢”。
外向的男孩李昕说,以前在山里根本接触不到什么外界的事物,来了学校以后,不仅老师会给自己讲很多外面的世界,学校也有电脑能够上网,让自己知道了很多以前根本不知道的东西,长知识了。
记者又问:“村里的小伙伴们都读书没有?”李昕毫不犹豫地回答:“我们现在享受的可是九年义务教育,所有的小伙伴们都读书了。”
学校家离太远,李昕和沙兰都是住校生,全校现在有?孩子住校。对于沙兰而言,寄宿学校后,上学放学不用那么辛苦,每天学习的时间比以前多了,还能和同学一起运动,爸爸妈妈很放心。
为保证在校学生的营养健康,米易县创新地实施了肉食补贴计划,对一半的住校学生给予每周每人5元的肉食补贴,让家庭困难的学生每周能吃上两顿免费肉食,减轻了困难学生家庭经济压力。同时,湾丘彝族乡中心学校教师自主展开“一对一”帮扶,不仅仅从学习上帮助学生,在生活、资金上也给予学生最大的帮助。
青年教师周慧佳2008年进校工作,这里没有城市学校的现代化条件,也没有非常可观的收入,都是青年教师不愿意呆的地方。但是,看到孩子们一双双纯真和渴望的眼睛,周慧佳被深深打动了。“孩子们尽管家庭条件不好,但是个个对学习都怀有极大的热情,这让我坚定了扎根基层教育的决心。”
周慧佳总是鼓励孩子们,不要放弃要坚持,走出大山不是梦。她还教孩子要学会感恩,学会做人。李昕说:“没有政府的好政策和关心我们的好心人,我读不了书。长大我要当老板,等我有钱了就能够帮助那些家里穷的孩子,实现他们读书的梦想。”
按照“初中集中办学、小学高段相对集中、小学低段就近入学”的原则,湾丘彝族乡中心学校在2009年通过布局调整后,学校的教育教学资源就更加丰富了。近年来,米易县委、县政府斥资近200万元为学校修建了漂亮的教学楼和学生宿舍,现在学校教学楼、师生宿舍、食堂、操场、功能室一应俱全。2006年,该校被省环境保护局、省教育厅联合评为“绿色学校”。
“今年我们刚刚申报通过了中央专项彩票公益金支持乡村学校少年宫项目,学校即将获得价值20万元的电教设备、书籍等设施。加之上学期政府投资建设的安全饮用水工程,学校的发展又迈上了一个新台阶。”米易县湾丘彝族乡中心学校副校长何政权开心地告诉记者。
从硬件到软件,民族地区学校的发展走向纵深。米易县教育局每年选派一批教师去清华大学、东北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等著名高校参加培训学习,或请专家来校辅导。11月7日,攀枝花市实验学校的2名优秀教师又将来到湾丘彝族乡中心学校,与学校老师进行教学交流等一系列教学活动。周慧佳说:“如今,专业发展有了新平台,我们‘充电’的机会越来越多了。”
【背景】
面对民族教育的落后状况,2000年12月15日,我省启动实施“民族地区教育十年行动计划”,计划用10年时间在民族地区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和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建立基本适应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和西部大开发需要、体现民族特色和时代特点的民族地区教育体系。
2001年以来,我省民族自治地方先后有45个县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普九”人口覆盖率由2000年的19.83%提高到100%。目前,我省民族自治地方共有幼儿园和各类中小学校3990所,在校学生131万余人,在校生规模比2000年净增43余万人,其中,学前教育阶段学生增加4.2万人,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增加31万人,高中教育阶段学生增加了8万余人。一个以基础教育为主,学前教育、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协调健康发展的格局基本形成。
据统计,《行动计划》实施以来,我省民族地区新建和扩建学校项目3826个,校舍总建筑面积比2000年增加了400万平方米,几十年来河谷沟坝、高山村寨的干打垒校舍被一栋栋崭新、规范的教学楼、宿舍楼代替。目前,我省民族地区共有寄宿制学校1854所,寄宿制学生达48万余名。十年间共投入79267万元资金,为212万名寄宿制学生发放了生活补助;投入2820万元为578所寄宿制学校修建了小农牧场和种植养殖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