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将家长从义务教育陪读的窘境中解放出来?
中安教育网
陪读,在本世纪初只是在少数高级中学,一些家长为了让孩子复读更好地考上大学才出现的。现在已经向各个不同阶段的学校蔓延,特别是在农村一些偏远的山区也成了一种普遍的现象,带来了许多社会问题,影响了社会的发展,应该得到解决。8月28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河北张北县第三中学为广大农村教师作了一个题为《一定要把农村教育办得更好》的报告。10月26日温总理再次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启动实施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笔者认真研读了这两份报告,从这两份报告中就看到了国家加强农村义务教育投入的决心,也找到了将家长从学校陪读的窘境中解救出来的一些具体办法。
深入推进农村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办好农村寄宿制学校
对于农村教学点的设置应根据实际情况该调整的要调整,该保留的一定要保留;要加强偏远教学点师资力量的配备,让哪里的孩子有学上,并愿意就近上学。温总理在报告里是这样论述的:关于村教学点的问题,也要有正确的认识,我们的目标是要让每一个孩子都有学上。如果因为学校撤并、上学路途遥远而使孩子们辍学,那与我们的政策方针是背道而驰的。世界各国都有一些规模很小的学校,有的甚至只有几个学生。如果广大农村群众和农村孩子确有需求,有的村教学点还是要坚持办,而且要办好。这件事在山区、边远地区、牧区尤为重要。他在“加大农村教育投入”时又说:学校的布局和班级规模要根据各地经济发展、城镇化进程和地域分布等因素,因地制宜,实事求是,合理设置,不搞“一刀切”。既不能出现农村孩子每天跑十几里地上学的情况,也要防止县城、中心镇学校“生满为患”,出现上百人的“大班”。总之,城乡之间的教育资源要整合,学校布局要调整,逐步缩小城乡学校在资源配置上的差异,促进城乡教育资源合理流动。尤其是在义务教育阶段,要积极推进城乡一体化和均衡发展。附近有办学良好的教学点,家长也就没必要舍近求远去中心学校陪读上学了。
温家宝总理:“我们抓寄宿制学校已经有些年头,从实践看效果很好,有利于集中使用教育资源,也有利于保证教学质量。这项工作既要常抓不懈,又要因地制宜。总的看,投入要逐步加大,规模要适当扩大,水平要尽快提高”。
笔者认为,要办好农村寄宿制学校必须解决以下几大问题:
提高学校食堂餐饮质量
学校的食堂必须是服务性质的食堂,由国家支付工人的工资,让学校自己办。这样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学生因寄宿学校,因学校食堂商业化而造成生活费过重的问题(总理可能不知道农村寄宿制学校食堂商业化) 。同时学校一定也要办好食堂。正如10月26日温家宝总理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所强调的那样:
要加强学生食堂管理,严格食品供应准入,确保食品安全。制定中小学食堂供餐规范,明确数量、质量和操作标准。建立专家工作组,加强学校营养指导。补助资金严格用于为学生提供食品,严禁直接发放给学生和家长,严防虚报冒领。全面公开学校食堂和学生营养经费账目及配餐标准,接受学生、家长和社会监督。
学校食堂办的经济了、实惠了,也就没有家长不放心,在外陪读让孩子就餐了。
改善学校住宿条件问题
寄宿制学校,要建标准化餐厅,也要建标准化宿舍。宿舍要配有卫生间、洗漱间;冬要保暖,夏要凉爽,给学生有个舒适的住宿条件。在说到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时,总理说:今后的工作重点,是要以政府为主导,加大对农村留守儿童的关爱和服务工作力度。农村寄宿制学校要配齐、配好生活和心理教师以及必要的管理人员,满足农村留守儿童的需要。
如果农村寄宿制学校(留守儿童占70%以上)真的要配齐、配好生活和心理教师以及必要的管理人员,来满足农村留守儿童的需要。那么寄宿制学校对低年级的学生也就办成了“全托式”学校。学校的住宿条件改善了,生活管理也上层次了,无论高年级或低年级的学生也就没必要出去租房陪读了。
温家宝总理:“有条件的地方,要把校车制度建立起来,配备最好的车辆和最好的司机,实施最好的管理,为孩子们建起安全的‘绿色通道’”。
如果争取早点建立校车制度,就解决了寄宿生上学出行的问题,寄宿制学校就成了农村孩子学习与生活及发展的所向往的天堂,生源向城里流动的现象也就减轻了。
加强寄宿制学校教育教学管理
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教学质量是学校生存与发展的关键,家长们都懂得教育对改变家庭命运的重要性,非常注重对教育的投资。寄宿制学校必须开足开齐各门课程,必须上好早晚自习,必须有充分的活动项目让学生全面发展。学校要给学生创造很好的学习、生活与发展的条件,让他们愿意住校,喜欢住校。要做到这一点,学校也还是需要国家大量的资金投入。学校要建有周转房保证能教师都住下来,对学生进行全方面的辅导及生活上的管理;国家要改变原来的“生师比”的教师配备方式,让学校有充分的师资力量去开展各项工作;国家也要加大寄宿制学校管理资金的投入,以解决因学生寄宿而带来的水、电、辅导、管理等费用的开支。所有这些温总理也在《一定要把农村教育办得更好》的报告中做了论述,给予了政策性的支持。
当然,目前农村教育所存在的许多现实问题一时难以解决。这就需要学校、家长共同采取积极的措施,来解决自身存在的实际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