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家协会诚邀学校教育机构广泛联盟,多赢合作共谋发展!

本站首页 广告服务 旧版回顾 会员注册 会员服务 申请友情连接

全国优秀研究生院校报考指南 中国教育第一网欢迎您!今天是

用户登陆口

首页 教育新闻 院校大全 高考招生 考研招生 留学移民 电脑培训 中考信息
各省动态 少儿教育 家庭教育 远程教育 特殊教育 职成教育 就业中心 教育家
教学技术 教学产品 科技发展 高校后勤 教育论坛 热点资讯 国际交际 教育博客
资讯搜索:

“异地高考”从来都不是技术问题

--------------------------------------------------------------------------------
点击次数:2440  发布时间:2011-11-1 17:31:00

 

“异地高考”从来都不是技术问题中国青年报
    近日,张千帆等15位学者联名提请国务院和教育部,呼吁取消高考和招生工作中的考生户籍限制。10月28日,20多位随迁子女家长共同起草的《随迁子女输入地高考方案》公布。方案建议,应“取消高考户籍限制”,不再把户籍作为高考报名的限制条件,高考报名资格依据学籍和父母经常居住地等标准认定。(《京华时报》10月30日)

此番20多位随迁子女家长共同起草并征集了5.1万人签名的方案,意在表达这样一种诉求,为了让“异地高考”制度早日落地,家长们宁愿“越俎代庖”,替教育行政主管部门拟定出方案来,以此来“倒逼”异地高考加快进程。这种积极的主观愿望固然值得称道,但问题是,“异地高考”从来都不是一个技术问题,而是一个制度问题。

“异地高考”推行之难,和户籍改革之难有异曲同工之处。户籍改革之所以难度颇大,这些年来更是“只听楼梯响不见人下来”,究其根源,改革从技术上讲没有任何障碍,真正的难点在于地区发展的非均衡性和公共福利的非均等化,户籍制度不过是将这套不合理的制度,具体地分配到个体头上的一个“技术性手段”而已。换言之,只要这种不合理的制度体系没有松动的迹象,改革要么是形式大于内容的“象征性改革”,要么遭遇太多的阻力很难有实质性的进展。

“异地高考”同样如此,从技术上讲,将高考与户籍脱钩一点都不难,甚至说制定出一整套的方案也轻而易举。可问题是,“异地高考”诉求的目标,是教育资源分配的均衡化和获取教育资源机会的均等化,而“异地高考”之“异”,在于不同的考生群体,由于外在因素的制约,从而在分享高等教育资源的能力和机会上有很大差别。因此,“异地高考”的症结不在于考试地点和经常居住地之间存在的空间差异——我相信,如果北京人流动到河南,他一点都不希望自己的子女“异地高考”。

从这个意义上讲,“异地高考”不可能像有论者所言,能够摆脱户籍制度改革的进程实现“单兵突进”,因为在机会严重不均等的前提下,哪怕设置再严苛的“异地高考”门槛,通过各种方式进行“违规流动”的高考移民都会趋之若鹜。但凡能达到异地居住条件的家长,会不惜一切代价让孩子流动到选择机会更大也更多的地方。这样,不仅大城市人口爆炸的问题会雪上加霜,而且还会引发更大的不公平。以户籍来分配教育资源和机会就已经够不合理了,难道还要在此基础上,再创造出一个以父母能力、经济实力作为分配的标准,对公平进行“二次伤害”吗?

与其雪上加霜引起更多的社会怨言,不如维持现状裹足不前,这就是当下“异地高考”之所以被呼吁了这么多年,而没有任何实质性进展的根本原因。或许有人会说,难道“异地高考”真的要等到地区之间实现均衡发展和机会公平之时,才能把理想带进现实?在我看来,这倒也未必,关键是有没有更大的魄力推行高校招生改革。

改革的路径无非有二,一是打破地域限制,实行全国统一命题统一录取,所谓“异地高考”也就变成“就近高考”。但是,这种方法完全无视地域差别,不仅有“一刀切”的嫌疑,还会助长应试教育,可行性并不大。二是赋予高校招生自主权,由高校按照学生的资质和能力来自主录取考生,兼顾区域录取率的平衡。当然,这是一种很理想的状态,要达到还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但是,先试点,然后逐步推开,一步步地往前推进,总要比困在户籍的藩篱中停滞不前好吧?

 


—— 信息源自:中国青年报

 
产品推荐


中国教育家协会 版权所有
中华人民共和国 京ICP证000045号-83
项目合作:010-64803353
邮箱:bj64801986@126.com

香港通讯地址:香港兴发街邮政局38062信箱
中国香港政府注册登记号:18159887-038-01-06-0
咨询电话:010-64803658 香港电话:852-2915.7428 传真:852-2915.63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