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家协会诚邀学校教育机构广泛联盟,多赢合作共谋发展!

本站首页 广告服务 旧版回顾 会员注册 会员服务 申请友情连接

全国优秀研究生院校报考指南 中国教育第一网欢迎您!今天是

用户登陆口

首页 教育新闻 院校大全 高考招生 考研招生 留学移民 电脑培训 中考信息
各省动态 少儿教育 家庭教育 远程教育 特殊教育 职成教育 就业中心 教育家
教学技术 教学产品 科技发展 高校后勤 教育论坛 热点资讯 国际交际 教育博客
资讯搜索:

名校自主招生资格反思:圆梦计划没有最需要者

--------------------------------------------------------------------------------
点击次数:4175  发布时间:2011-10-31 6:51:43

 

名校自主招生资格反思:圆梦计划没有最需要者华西都市报
    圆梦计划,并不存在"最需要者"

  10月28日,中国人民大学在其官方网站上公布了该校自主招生政策:在2012年自主选拔录取招生考试中实行“校长直通车计划”和“圆梦计划”。而圆梦计划关于“考生资格”的一段表述引发广泛争议:被推荐的考生原则上要求平时成绩排名为所在中学的前10%,且家庭中三代之内无大学生的农村户籍学生。

  一段时间内,“寒门再难出贵子”,成为舆论反思的焦点。作为回应,北大、清华等高校,在最新的自主招生政策中,纷纷选择对偏远地区、贫困家庭予以政策倾斜。而中国人民大学,同样顺应了这一大潮,适时推出了自己的“揽才规则”。就初衷而论,其无疑饱含了对底层学子的厚重关怀。只是,具体到“表述”本身,其措辞仍不免令观者诧然。

  在承认人大目的正确的前提下,公众的种种反应,或惊呼雷人、或大声力挺,无非是为苛求一种“最优效果”。须知,倘若操作失当,任何正义的动机,也会发生畸变。作为圆梦计划的资格门槛,“三代无大学生”是否立论有据,自然是不得不深度考量的问题。按照校方的解释,“圆梦计划”注重担当社会责任,探索解决基础教育区域发展不平衡,与优质高等教育资源稀缺之间的矛盾那么,“三代有大学生”,就与上述愿景天然冲突吗?

  至于自主招生,有限的“升学福利”,必得通过一套遴选机制分配。但,现在的纠结是,以何种标准分发指标,公众、校方似乎都缺乏明确认知。可以说,“三代无大学生”,恰是共识无存的产物。表述背后,人大的考量逻辑其实极易揣测:“将深造机会给予最需要的地方,而从未出过大学生的家庭,当然最憧憬‘跃龙门者’”。思路看似并无不妥,却无形间将“高等教育”视作“救济性物资”。其潜台词是,因为“亟需”所以“投放”……

  那么,难道只有“三代无大学生”的家庭,才会渴望“名校学历”吗?事实上,有太多家庭需要关照,而“三代无大学生”,显然并不比“贫困”等标签,更具感染人心的能量。“三代无大学生”,该家庭也极可能家境尚可;而纵使父辈“金榜题名”,亦无法确保子子孙孙不陷困顿。必须厘清,自主招生的政策倾斜,并不是为了将“高校深造”,作为一项无上荣耀让更多家庭均沾,而是试图藉此弥合阶层固化、贫富悬殊等社会硬伤。

  在重申初衷之后,必须为“圆梦计划”划出最合理的目标对象。然而,你会发现,这只能是徒劳的尝试。困境在于,在贫困、落后的地域大范围内,没有哪个群体会比其他群体,更有资格先享升学福利。任何一次划线,都可能剥夺另一些孩子公平圆梦的机会。故而,对某些人的偏好,无异于是对另一些人的冒犯归根结底,“招生倾斜”只能是区域倾斜、指标倾斜,而不应成为小圈子内的精准派送。

  在当下,在欠发达地区,“名校学历”的“最需要者”是不存在的,或曰每一个孩子都是“最需要者”。单凭想象、主观圈定并不实存的“最需要群体”,其后果是,所谓“教育救济”,因排斥寒门学子间,最充分、最公开的竞争,而变得暧昧不清、厚此薄彼起来。

 


—— 信息源自:华西都市报

 
产品推荐


中国教育家协会 版权所有
中华人民共和国 京ICP证000045号-83
项目合作:010-64803353
邮箱:bj64801986@126.com

香港通讯地址:香港兴发街邮政局38062信箱
中国香港政府注册登记号:18159887-038-01-06-0
咨询电话:010-64803658 香港电话:852-2915.7428 传真:852-2915.63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