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家协会诚邀学校教育机构广泛联盟,多赢合作共谋发展!

本站首页 广告服务 旧版回顾 会员注册 会员服务 申请友情连接

全国优秀研究生院校报考指南 中国教育第一网欢迎您!今天是

用户登陆口

首页 教育新闻 院校大全 高考招生 考研招生 留学移民 电脑培训 中考信息
各省动态 少儿教育 家庭教育 远程教育 特殊教育 职成教育 就业中心 教育家
教学技术 教学产品 科技发展 高校后勤 教育论坛 热点资讯 国际交际 教育博客
资讯搜索:

调查称高校每年约50万人退学

--------------------------------------------------------------------------------
点击次数:2798  发布时间:2011-10-19 4:47:51

 

    核心提示:近日,一则消息在教育界引起轰动:调查显示,近几年全国在校大学生自动退学率已近3%,每年退学人数近50万。记者昨日获悉,近年来,在本市多所高校,的确有不少学生选择“重启人生”——自动退学,其中不少人选择赴国外留学;也有一些学生参加复读,希望重新考入理想高校。
  不过,对于“自动退学”这一词语,高校解释和民间理解并不相同,“自动退学”包含了开学未报到的学生,而在国内不少民办、高职院校,报到率往往在七成到九成之间;在不少高校,“自动退学”也是学校对违规或学业不达标学生一种留有余地的处理手段,因此部分学生退学是被动的。

  读到大三毅然退学复读学医

  每天6点半起床背书,从《局部解剖》、《医学英语》背到《预防医学》、《流行病学》,这就是就读于江苏某高校医学院的大三学生程峰(化名)每天一成不变的生活。“我们每学期要背的内容超过2000多页。”尽管学医很枯燥又辛苦,但程峰对于四年前做出的决定从未后悔过。

  程峰毕业于上海奉贤区一所区级示范性中学,2005年,他考入上海某高校土木工程专业,大三时,由于对物理学科毫无兴趣,他选择了自动退学,次年重新参加高考,考入江苏某高校医学院。程峰第一次高考时加试的是化学科目,“那时物理没好好学,进大学就傻眼了。”小程说,考大学时主要考虑读一本,所以就填了些录取分低的专业。“土木工程是我填的最后一个专业,也没考虑兴趣,就去学了,可学了之后才发现完全没感觉。”

  除去论文,小程就读的大学要求学生四年共修满280个学分,“我大三时已经修完190个学分,剩下的都是涉及物理学科的学分。”小程坦言,那时他非常痛苦,上物理课完全听不懂,“实在没信心学下去。”小程说,父母和同学都劝他别犯傻,离毕业还有一年,混混算了,“可我不愿意!”

  小程选择退学的另一个原因就是,他总认为靠混学分过日子,没学到真本事,最后找工作还得吃苦头。“让我这种不懂物理的人去设计房子,说不准造出来的房子都要塌了。”小程越想越觉得前途渺茫,最终选择了退学。退学后,小程参加高复培训班。“复读入学摸底考时,我是全班最后一名,当时压力很大的。”小程说。就这样背水一战,他考入了自己梦想的医学专业。

  尽管读医的日子很苦,学习任务也很繁重,但小程始终觉得很充实,“至少现在我学的东西都能弄懂。”电话里,小程还兴奋地告诉记者,不久前他拿了三等奖学金,今年11月份要转为正式党员,还在学生会担任某部副部长一职,“这在以前想都不敢想的,我很庆幸当年选择了退学。”

  大二女生放弃国内名校选择留学

  上海财经大学经济专业今年升大二的李佳目前正在申请美国大学本科。一切顺利的话,她将于明年下半年到美国上大学。与一般高中生申请美国大学不同,李佳已经是大学在校生,如果选择中途转去美国大学,一要放弃国内文凭,二要把国内学分转到国外。因为美国高校对国内高校的学分并不是全部认同,这意味着普通人四年就能毕业的本科,李佳可能要比普通人多念半年甚至一年。“我已经做好了到美国后刻苦学习的准备。”李佳说。

  李佳高中在上外附中读书,该校相当部分毕业生都会选择到国外读本科。李佳当时也做了国内高考和申请留学的两手准备。“我有亲戚在美国加州,我也曾去过美国好几次,对那边学习氛围有所了解。因为高中的学习成绩还不错,就想做两手准备,结果高考那年发挥得还好,就想在国内读完本科再到国外读研究生。而我的很多同学都选择高中毕业直接申请国外的大学。”李佳说。

  是什么原因让李佳改变主意?她说,今年暑假,同学聚会时,和在美国念书的同学交流了大学学习情况,对比后,她感到美国的教育方式可能更适合自己。“同样一个经济学的课程,我那些正在美国读书的同学学习的内容更丰富和深入,已经开始做调研和一些研究课题,而我现在学习的内容基本上以理论为主。”李佳表示,为了不让这个差距越拉越大,她决定提前实施留学计划。

       名校女生为去国外读研提前赴美

  复旦大学经济专业大三学生陈颖(化名)明年1月将赴美国读书。在陈颖看来,到国外读本科最大的好处是更容易申请到美国大学的研究生。

  陈颖是四川人,此前并未有过到国外游学、交换生的经历,但她很早就想到国外读研究生。进入复旦大学后的两年,她陆续在网上查过资料,也去过留学中介咨询,还与“过来人”交流过,最终决定现在就转学去国外。

  “我听学长学姐说,现在中国本科生申请国外研究生太多,相比之下,先到美国读本科,再在美国申请研究生更有优势。美国的本科教育与研究生教育的衔接更紧密,我现在转学,一方面可以拿到美国本科学位,还可以提前适应美国的教育环境,为申请研究生做准备。”陈颖说。

  她表示,中国的本科是4年,研究生是3年,她现在转学到美国,由于学分转换,可能本科要读5年,但是美国的研究生是2年,这样算下来,和国内读本科加研究生所花的时间一样。

  “以前有个错误观念,认为国内本科教育好,国外研究生教育最好。现在如果让我重新选择,我可能高中就会到美国读。”陈颖说,让她下定决心现在就转学还因为另一桩事情:她的一个亲戚的小孩去年到美国读高中,今年暑假,她见到那个小孩,明显感觉到小孩有“长大了”的感觉,各方面都有了很大的提高。

  ◎现象解读

  名校学生退学多为出国留学

  “自动退学3%?我们学校没那么高。”复旦大学相关负责人表示,关于对自动退学的统计要看具体的统计标准。自动退学可能有几种情况:一是发了录取通知书,学生没来学校报到。一般发生这种情况是因为同时收到境外高校录取通知书。二是指在校期间学生自动退学,可能是出国也可能是其他原因。但在复旦,在读学生选择自动退学的情况很少。

  东华大学教务处负责人虽然没有给出具体的自动退学比例,但他给了记者这样一组数据:“我们学校每年实际录取人数约3700人,但能坚持到4年后毕业的一般为3600人左右,另外100人基本都是中间离校的。他们中有的是留学,有的是考插班生,有的是学习有困难,还有的则是对专业不满意,选择退学明年再考等,情况不一。”

  该负责人表示,自动退学学生中占最大比例的还是出国留学,约八成左右。同以前相比,现在出国留学相对容易,国外很多学校也十分欢迎中国学生。“总体而言,学生有了更多的自主选择机会,应该是个好现象。”

  但不能因此就说国外教育一定要比中国好。该负责人告诉记者,并不是每个人都适合国外教育方式。该校有不少学生在经历了国外一年的学习后,觉得不适合自己,又重新向学校申请复学的。如果在一定时限内,学校是允许他回来继续学业的。
    尖子生转学美国情况逐年增加

  启德教育上海分公司美国资深教育顾问张欣说,高中生申请美国本科学校的比例为30%左右,国内高校在校生申请美国本科约占15%—20%,本科生申请到美国读研究生的比例约占到50%。

  “十年前,到美国留学主要是申请研究生,但现在申请美国本科和研究生的比例已经对半开了。值得注意的是,近年来,国内高校在校生从国内学校退学申请转学到美国本科高校的情况在不断增加。”张欣说。

  她介绍,本科在校生放弃国内高校文凭,带着一定的学分转而申请国外本科院校的情况,一般称为“转学生”。一般学生选择转学主要是因为考入不喜欢的专业和学校,想去更好的学校读书,有些则是想换一种学习环境。

  在过去,选择转学的学生以专科学校或二本学校的学生为主。但这几年来,一些国内顶尖高校的在校生也来选择转学。他们能力较好,本身起点高,所以对转学学校的要求会更高。

  部分学生大一即“被自动退学”

  记者从麦可思研究院方面了解到,美国高校中学生辍学的情况屡见不鲜,尤其是入学后的前六周。从大学第一年到第四年,有40%的学生因各种原因未完成学业。在两年制的社区学院中这种情况更严重。与此相对应的是中国大学在校生退学现象也日益严重。究其原因,很大程度上是由于新生入校后对学校或专业不适应,在学习和生活中遇到困难,或者面临经济状况和人际关系的压力。

  有调查显示,从2011年9月15日至24日,被调查2011级大学新生中,仅有40%对学校的入学教育表示满意。研究者发现,大学成功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新生第一年经历。第一年的适应不良可能导致新生学业兴趣淡漠、学习参与度降低、学习成绩不佳、人际关系出现障碍、精神和健康状态不良,甚至中断学业。不少学生克服重重困难进入大学校门,却因为不适应高校生活而终结自己的大学梦。

  新生学业表现不佳、中断学业或者辍学的最主要因素是大学参与程度低。学生参与既包括学生投入学习和具有教育意义的活动时间和努力的质量,又包括高校为了促进学生参与提供的课程、课外学习机会和支持性服务的数量和质量。通过对新生参与进行干预,高校就能够有效地解决新生的大学适应问题,降低退学等行为出现的可能性。具体而言,大学第一年课堂内、外的积极参与,尤其是学习性参与的提高,可以极大地提高新生的心理和学习适应性。

    上海高校在校生自动退学远不到3%

  有数据表明,近几年全国在校大学生自动退学率已接近3%,每年退学人数近50万。那“近3%”的数据究竟来自哪里?

  记者了解到,目前媒体上引用的“近3%”的数据出自麦可思研究院近日完成的一份名为“探索解决高校新生适应问题的有效途径——高校新生适应性调查项目”研究。该研究引用的是2008年10月,教育部高校学生司有关负责人在“普通高等教育学生管理规定培训研讨会”上透露的“我国大学生自动退学率年年增加,从2002年的0.1%上升到了2006年的2.6%。由于未获得最近两年的数据,根据“年年增加”的规律,项目研究方认为“目前中国大学在校生退学现象应是‘接近3%’”。

  不过,上海西南片某高校一位教务老师告诉记者,一般名校的退学率远低于3%,所谓自动退学就是根据学校相关规定达到退学要求,但未在规定时间内办理退学手续的,由学校公示作自动退学处理。

  此外,记者从同济、华东师大等高校的教务部门获悉,对于这些名校,3%自动退学的比率明显过高,一般真正自动退学的学生每年仅个位数,其中,绝大多数是因为选择了国外高校。

  记者在《上海大学学生管理规定(本科)》中查询得知,该校在两种情况下会对学生进行“自动退学”处理,一是“每学期开学首日教育时,学生必须按时到校办理注册手续。因故不能如期注册者,必须履行暂缓注册手续(病假需凭医院证明),否则以旷课论。超过两周不注册的视为自动退学。”二是“休学学生需办理休学手续离校,学校保留其学籍。保留学籍期满不办理复学手续者,作自动退学处理。”

  事实上,学校在处理违规或学业不达标学生时,也会给予学生这样一种留有余地的处理手段,如在2005年时,上大有71名大学生被集体退学,其中55人自动退学,16人被学校签发文件予以退学。其中“自动退学”的55人事实上就属于对学生进行的留有余地的处理手法,他们在多个学期都未修满明文规定的学分,学校只好依据校规对他们给予试读警告,不过他们在试读期间的成绩依然未能达到学校管理规定的标准,最终“被自动退学”。

    从“从一而终”到“自由发展”

  全国在校大学生自动退学率接近3%,每年退学人数近50万……这一新闻一经发布,即引起了不小争议。这体现了人们求学、择业的观念有了很大的变化。

  在计划经济时代,个人选择必须服从集体利益,无论是求学还是就业,供需双方必须存在“无缝对接”,否则就会发生资源浪费。人们对于高达3%的“自动退学率”感到惊讶,就是缘于这种惯性思维。

  但这种“无缝对接”式的资源配置方式也很容易扼杀学生的个性。学生高考填报志愿时,年纪尚幼,很多人并没有找到最适合自己发展的专业和职业,填报志愿也是根据一时兴趣或家长的意志,以致很多人入学后才发现,原来自己“上错了花轿”、“入错了行”。过去,很多人选择将错就错。现在这种情况正在改变。

  越来越多的学生和家长不再“从一而终”,稿件中提到的多个案例,均是学生重新选择高校,选择人生。事实上,退学现象在任何国家的大学都存在,学校和学生都不觉得有多大损失,反而被认为是一种合理的、动态的、持续的学校和学生的双向选择,既能促进大学提高教育质量,也让学生找到适合自己的大学和专业,以发展自身的个性和兴趣。

  随着社会的发展,社会宽容度越来越高,这部分学生的比率也将不断增加。将来,3%或更高的比率,都将只是一个普通的数字,而不是一则引发轰动效应的新闻。


 

 


—— 信息源自:新闻晚报新闻晚报

 
产品推荐


中国教育家协会 版权所有
中华人民共和国 京ICP证000045号-83
项目合作:010-64803353
邮箱:bj64801986@126.com

香港通讯地址:香港兴发街邮政局38062信箱
中国香港政府注册登记号:18159887-038-01-06-0
咨询电话:010-64803658 香港电话:852-2915.7428 传真:852-2915.63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