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城镇化进程加快、农村人口不断向城市涌入,农村学校生源日益减少。与此同时,农村税费改革后,地方财政收入来源减少,而教师工资支出占地方财政较大份额,为减轻财政负担,地方政府大力支持发展民办教育。在私校冲击、名校挤兑、教育主管部门不作为甚至乱作为等多重因素影响下,农村基层教育日渐走向衰落。
乡村完小教学条件不如上世纪五十年代
“一年级11名,二年级3名,三年级4名,四年级6名,五年级本来有8名学生,但上半年被附近只有初级中学办学资质的民办学校以不正当手段挖走了。虽说是全日制乡村完全小学,实际上今年上半年只有1—4年级,全校也只有24名学生。”9月6日,在江西省余干县黄金埠镇新庄小学略显简陋的办公室里,该校校长高志文对前来采访的中国经济时报记者说。
高志文告诉记者,为了适应当前农村学前教育形势,经当地教育主管部门批准,在新学期新庄小学新增加了一个学前班。“学前班本来招了12个孩子,但昨天又走了1个。可喜的是,原本被私立学校挖过去的学生,由于教学质量等原因,新学期回流了一部分。
目前新庄小学的在校生情况是:一年级20名,二年级10名,三年级3名,四年级6名,五年级7名 ,六年级没有学生。不过,即使算上学前班,全校学生总数仍不足60人。全校6名教师,人均不到10名学生。”高志文向记者介绍。
至于学校招不到学生的原因,高志文认为,一是城镇化进程加快,农村人口不断向城市涌入,农村学校生源日益减少;二是学校硬件不如私立学校,教室里不仅没安装空调,连电风扇也没有;三是学校没有开办寄宿制,与当前农村留守儿童日益增长的寄宿需求不相适应;四是私立学校招生时不择手段,到处散布不实谣言。
“以今年上半年为例”,高志文告诉记者,离新庄小学不远处(据记者目测估算,约一公里),有一所私立的民办诚信学校,本来该校只具备开办初级中学的资质,并不允许招收小学阶段学生,但该校为了抢生源,到处散布新庄小学下半年要停办的谣言,不仅把新庄小学五年级的8个学生“骗”去了6个,另两个学生也因该谣言影响,去了另一所私立的民办学校。
“由于诚信学校不具备小学阶段办学资质,在当地相关部门出面干预后,该校直接让这些学生读两年初中一年级。”一位熟悉诚信学校情况的当地教育界人士对本报记者说。
“新庄小学还算比较好的,(诚信学校)相邻的珠桥小学,上学期一个学生也没招到,教师都被解散了。”陪同记者采访的黄金埠镇中心小学校长朱礼旺补充说。
新庄小学是一所创办于1953年的乡村完全小学。据该校退休教师李荷香介绍,虽说是乡村小学,但以前新庄小学的教学质量并不比城镇的差。因此,学校的创办者后来还被上调至余干县教育局工作。
作为新庄小学的第一届毕业生,李荷香在该校念完小学后,被保送到1956年开办的黄埠中学(即现在的黄金埠中学),然后又被黄埠中学保送乐平师范,并最终回到母校任教,直至1999年从该校退休,可谓新庄小学的见证者。
9月6日,中国经济时报记者到新庄小学采访时,1974年高中毕业后即到该校任教的李加胜老师,特意利用课余时间,骑着电动自行车把李荷香老师从家里接了过来。
“我在新庄小学教了33年书,带了不下20个毕业班,最多时,一个毕业班就有56名学生。”据李荷香介绍,新庄小学从创办初期至上世纪九十年代前,一直要求公办教师集体食宿,并坚持晚上集体备课制度。而如今,学校不但没有教师住校,也没有教师宿舍,更没有厨房和食堂,甚至连口水井也没有,学生教师连个喝水的地方都没有。
“现在的办学条件还不如创办初期。”李荷香告诉记者,学校创办初期,不但在教师办公室门口设有供师生和路人饮水用的大茶桶,还在每个教室前后设有两个供学生使用的开水壶、字纸篓和痰盂,并拥有自己开垦的荒地及林地,很像一个正正式式的学校。
而如今,在新庄小学教了大半辈子书的李荷香,连自己的孙子也不让在这所学校求学了,而是选择离家更远的一所私立学校。
“我知道大多数私立学校,无论师资力量还是教学质量都不如公办学校,但公办学校没有寄宿,孩子早一点到校,就进不了(校)门,只能在外面玩耍,不仅存在安全问题,(学生徘徊在校门口的)场景也令人无法接受。”李荷香说:“而私立学校则不同,不仅有寄宿,还有专车负责孩子的接送,放在那里,省心。”
不过,李荷香同时表示,那么小的孩子就离开家人单独生活,实属无奈之举,不但心里放不下,对孩子的未来也充满担忧。
“私立学校的师资来源复杂且不稳定,他们办学的主要目的是赚钱,是看管孩子,而不是教育孩子。”李荷香对记者说。
乡镇初中:平均一个教师教2个学生
乡镇学校的情况又是怎样呢?9月8日上午8时许,中国经济时报记者来到余干县黄金埠镇初级中学进行了调查。由于没有预约,校长离校外出,学校副校长及部分教师学生接受了本报记者的采访。
“新学期,黄金埠镇(初级)中(学)共设置了7个教学班,其中,初一年级2个班,学生40余人;初二年级2个班,学生50人左右;初三年级3个班,学生不到80人,全校学生总数不到170人。与去年同期相比,减少30余人。”在接受中国经济时报记者采访时,黄金埠镇初级中学副校长王宗胜介绍说。
公开资料显示,黄金埠镇是全国100个重点建设试点城镇之一,全镇总面积147.7平方公里,人口7.02万人。据王宗胜介绍,黄金埠镇初级中学创办前,整个黄金埠地区(含梅港乡、社庚乡、五雷乡、峡山乡、当地工矿企业及河埠乡部分地区)数十万人口只有一所黄金埠中学,中学教育资源尤其是初中阶段教育资源十分紧缺。为了解决学生求学难,上世纪八十年代末,黄金埠镇政府投资建设了黄金埠镇初级中学。
校园内宣传橱窗里的校史简介显示,黄金埠镇初级中学创办于1987年,占地面积30余亩,是一所封闭的公办初级中学,全校师生800余人,其中,高级教师4人,中学一级教师20余人,学校配备了多媒体教室、微机室和实验室,拥有教学楼、办公楼、实验楼、男生宿舍和现代化的设施齐全的女生公寓。学校2004—2005年被评为“上饶市文明学校”,2006—2008年受到(上饶)市、(余干)县教育局及广大群众的好评。
“那是2008年前,现在学校只有160多个学生,而正式在编的教师有70余人,平均一个教师教2个学生,包括师资、教学楼等在内的很多教学资源都空置浪费了。”包括王宗胜在内的该校多名教师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
他们告诉中国经济时报记者,2006年前,学校常年保持800名左右学生的规模,最高峰时达到近1000名学生。2006年后,由于当地一下子冒出了五六所民办私立中学,不但抢走了学校的生源,还将学校10多名骨干教师挖走了(记者注:主要是到私立学校任教,编制和关系还留在学校,学校的工资也照领),包括黄金埠镇初级中学在内的当地公办学校一下子跌入了低谷。
县重点中学:优质生流失严重, 近三年无一人考上北大清华
县城的情况是否好些呢?在余干县教育局副局长陈国文的陪同下,中国经济时报记者来到了该县重点中学——余干中学进行了采访。
据余干中学彭书记介绍,创建于1923年的余干中学是首批“江西省优质高中建设工程”项目学校,前中央政治局常委、中纪委书记吴官正曾就读于该校。
“作为余干县老牌重点中学,余干中学一直不缺生源,但近些年来优质生源流失严重。受此影响,2008年以来,余干中学连续三年没有一个学生考上北京大学和清华大学。对此,我们感到十分痛心和无奈。”彭书记对中国经济时报记者说。
不过,虽然优质生源的流失导致了余干中学连续三年无学生考取北大清华,但余干中学在整个上饶市的高考排名却有所前移。来自该校提供的数据显示,2010年余干中学考上一本线的学生有343人,考上二本线的学生893人,在全(上饶)市排第三位。2011年余干中学考上一本线的学生有321人,考上二本线的学生882人,虽然分别比上年减少21人和11人,但在全(上饶)市的排名却前移了一位,排在第二位。这从侧面可以证明,至少在整个上饶地区,基层教育质量尤其是农村教育质量存在一定程度的下降趋势。
“省城和周边城市名牌中学为了保证高考升学率,以各种手段和优惠措施抢夺原本报考余干中学的优质中考生。近几年来,报考余干中学成绩在前10名的考生,基本上都被省城南昌的江西师大附中、抚州市的临川一中、鹰潭市一中等省内名校以各种优惠条件抢走了。”据余干中学多位教师告诉中国经济时报记者,上述学校不但违规给这些学生建立学籍档案,有些地方还给予解决户口,扰乱了江西教育秩序。
为了证明他们所说非假,他们列举了如下名单:
李伟:2007年余干中考状元,就读于江西师大附中,2010年从该校考上清华大学。
汤潮:与李伟同届,当年中考前10名,也就读于江西师大附中,同样从该校考上清华大学。
陈贝特:2006年余干中考前10名,2009年由鹰潭一中考取清华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