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个现实的抉择面前,其实我们每一个没有感同身受的人,都无权批评退学大学生的理性或不理性。敢于依据自己的判断做出选择,这本身就是人格成熟和敢于挑战未知的一种勇气。
安徽省教育厅高校学生处一份最新的统计数据显示,2010年度,安徽省普通高校的退学学生数量为930人左右,绝大多数退学生为自愿退学,且比例占到了9成。安徽省教育厅高校学生处处长左其琨告诉记者,相较于其他省份,我省退学的比例算低的。而且,绝大多数集中在高职专科院校。(今日《新安晚报》A06版)
大学生主动退学,在一些地方并不是什么孤例,单就安徽省一年就约有900多名,而且,安徽省教育厅相关部门负责人表示,相较于其他省份,这个退学比例算是很低的。这种现象就很值得品味和深入解读了。
继续完成学业或选择退学?对于一名年轻大学生而言,必定是个艰难的选择。继续完成学业有可能在今后的人生道路上走得更好,但由于现实生活的不确定性,即使完成了学业也未必生活得更好;退学的结果也是两种可能:未必太坏,也可能并不好。在这个现实的抉择面前,其实我们每一个没有感同身受的人,都无权批评退学大学生的理性或不理性。敢于依据自己的判断做出选择,这本身就是人格成熟和敢于挑战未知的一种勇气。但无论怎样,一个经过十多年辛辛苦苦学习,经过家长苦心孤诣培养出来的大学生最终选择了“放弃”,这也是教育的一种损失。
当然,并不排除一些大学生带有“意气用事”的退学选择,但这可能也有对大学教育尤其是所在的学校、专业深感失望的因素。当前,不少高校的课程设置与社会脱节严重,实践性课程、发挥学生自主能动性的课程较少,即使认真读完大学,除了从理论或纯粹的知识的角度有长进之外,社会适应能力、竞争能力等最需要提升的能力,大学并不能教会学生们多少。大学生退学这种现实,一方面反映了部分大学生越来越多的对现代大学教育的不认同,另一方面却直接讥讽到了大学文凭“大量注水”的现状。
在大学教育短期内无法进行大幅度调整和改革的前提下,理性的公众只能从内心深处祝愿退学的大学生今后走得更好。就此,笔者想给退学的大学生两点建议。其一,某种意义上学历未必代表能力和水平,但并不排除进行再教育的过程也是能力提升的过程,在取得一定的经济基础或生存空间之后,有必要通过继续教育取得相关学历或职业技能。其二,无论怎样还是应树立一个长远的目标,不能“小富即满”,更不能浅尝辄止。(毕晓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