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北大、复旦、上海交大等数十所国内名校陆续公布了2010学年《本科教学质量报告》。不过,令人遗憾的是,虽然公布《报告》的数十所高校对未来作出了展望,也表示出将大力提升培养质量,不过,他们却极少在自我评价中写不足之处,甚至有学校给自己打出了满分。
上世纪末,高校扩招后的教学质量备受争议。这次39所“985工程”高校首度公布《本科教学质量报告》,并非出于自愿,而是按“红头文件”办理。这是《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提出的要求。今年7月,教育部高教司发文,要求“985工程”高校率先公布2010学年《本科教学质量报告》,并称“我部将在教育部网站公布各校《报告》,有关高等学校须在本校网站同步公布”。
公布《本科教学质量报告》,既是信息公开的要求,也是建立自身评价体系的需要,这是对先前自上而下行政评价的一种“矫正”。就笔者的观点,这份自评满分的名校质量报告,与其说是大学质量报告,不如说是大学校长的“政绩报告”,并且,所谓的质量报告并不是给社会和公众审查的,而是向更高的权力部门递交的一份邀功请赏的“说明书”。这份报告对本科教学质量的分析并不多,报告更像工作总结、成果展示。以北大为例,涉及招生质量的,用的全是竞赛数据――“我校本科生源质量优秀,例如代表中国参加国际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四大学科奥林匹克竞赛的19名队员中,15人选择北大,其中14人获得国际金牌,1人获得银牌。”涉及教学质量的,用的全是参与行政评奖、评审获奖情况,查阅其他学校的报告,也存在类似的情况。
我们必须面对的问题是,在高等教育规模加速扩展之时,社会各界对高等教育的质量问题表现出深切的关注与担忧:大学入学人数如此激增是否会导致以降低或牺牲教育质量为代价?应采取何种方式、何种手段、何种措施以保证日益增长的在校生的教育质量?这些都是公众的困惑所在。因此,公众并不需要疑似“政绩报告”的“质量报告”,而是需要我们的大学作出符合公众期待的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