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家协会诚邀学校教育机构广泛联盟,多赢合作共谋发展!

本站首页 广告服务 旧版回顾 会员注册 会员服务 申请友情连接

全国优秀研究生院校报考指南 中国教育第一网欢迎您!今天是

用户登陆口

首页 教育新闻 院校大全 高考招生 考研招生 留学移民 电脑培训 中考信息
各省动态 少儿教育 家庭教育 远程教育 特殊教育 职成教育 就业中心 教育家
教学技术 教学产品 科技发展 高校后勤 教育论坛 热点资讯 国际交际 教育博客
资讯搜索:

职业教育不能“杀鸡取卵”

--------------------------------------------------------------------------------
点击次数:3234  发布时间:2011-9-26 7:10:11

 

    三年职校上完,“学生工”小余在校上课时间仅有12个月,而在广东东莞“顶岗实习”时间倒有15个月。“实习”期间的收入、还有每年每生1500元的国家助学金,据说全部抵了“学费”。目前,该职校已有69名学生委托律师替自己维权。(9月25日《中国青年报》)

    小余最终能不能讨回她认为的 “公道”?按照律师的说法,并非易事,关键在于“缺乏必要的证据支撑”。只要学校和企业统一了口径,有关部门再为学校“开脱”一下,事情就会一直拖下去,不了了之。

    职业教育中,“以工代读”、“只工不读”、肆意侵犯学生权益的这些行为,应该管一管了。首先,教育主管部门应该进一步规范职业教育的办学要求。职业教育的教学和实习时间,理应有一个基本的设定。教育部门当然可以鼓励职业学校大胆创新,但这种创新应该建立在保证一定教学时间的基础之上,不能把学生一招进来就送进工厂,甚至变成为学校打工赚钱的工具。

    其次,劳动监察部门也应该加强对企业用工的日常监管。大批未经基本培训的职校生能够顺利进入企业,根源在于学校和企业之间其实已经形成相对比较稳定的利益联盟,学校负责找人,企业则要保证学校的收益,二者共同分享这些“学生工”的剩余价值。在很多地方,这种行为甚至被包装成一种校企合作的成功“模式”,得到地方政府的认可。特别是在一些工作环境比较恶劣、缺工严重的地方和企业,以集体形态出现的“学生工”往往成了缓解“用工难”的利器。至于“学生工”个体利益的被侵害,在那些热衷于发展地方经济的部门和官员看来,似乎并不成为一个问题。对一些经济落后地区而言,能够输送到发达地区务工,还往往被认为是一件求之不得的好事。

    因此,欲求破解“不明不白”的职业教育困局,一方面流入地的劳动监察部门要加强用工监管,切实保障“学生工”的个体权益;另一方面,流出地的地方政府也应该转变观念,长远考虑劳动力的输出、职业教育的发展,不能过于短视。

    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思路本身没有问题,但技术工人的养成并不能采用杀鸡取卵的方式进行,更不能以侵害职校生的合法权益作为代价。毕竟,含糊的“实习”不仅不能造就大批合格的技术工人,还可能从根本上扼杀技术工人的生成机制,并错失制造业升级换代的历史机遇。
 

 


—— 信息源自:华商报

 
产品推荐


中国教育家协会 版权所有
中华人民共和国 京ICP证000045号-83
项目合作:010-64803353
邮箱:bj64801986@126.com

香港通讯地址:香港兴发街邮政局38062信箱
中国香港政府注册登记号:18159887-038-01-06-0
咨询电话:010-64803658 香港电话:852-2915.7428 传真:852-2915.63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