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家协会诚邀学校教育机构广泛联盟,多赢合作共谋发展!

本站首页 广告服务 旧版回顾 会员注册 会员服务 申请友情连接

全国优秀研究生院校报考指南 中国教育第一网欢迎您!今天是

用户登陆口

首页 教育新闻 院校大全 高考招生 考研招生 留学移民 电脑培训 中考信息
各省动态 少儿教育 家庭教育 远程教育 特殊教育 职成教育 就业中心 教育家
教学技术 教学产品 科技发展 高校后勤 教育论坛 热点资讯 国际交际 教育博客
资讯搜索:

40万非京籍生无缘就地高考户籍藩篱吁拆除

--------------------------------------------------------------------------------
点击次数:3549  发布时间:2011-9-24 6:20:27

 

   在胡杨等人看来,给非京籍家长带来痛苦的根源在于户籍制度和依附在户籍制度上的高考报考规定。“这些制度和规定是歧视性规定。”他们认为,居住地城市接纳了他们作为这个城市的劳动力和纳税人,却把其子女拒之门外,不公平也不人道。

   “为所有纳税人提供不分户籍、不分贫富、不分地位的公平的教育机会,是当地政府的义务。”他们发出了这样的声音,并开始了为孩子争取在居住地参加中高考的权利的行动。

   自2010年2月起,北京家长率先自发成立“教育公平公民联合行动”,随后上海、广州、深圳等地的家长也纷纷加入到这一行动中。

   9月22日,胡杨、杜家盛、李翌等近20位家长分两拨分别前往教育部和北京市教委信访,这是他们在过去一年半时间里采取的第15次信访行动。每个月的某一个星期四,是他们雷打不动的信访日。

   “再不出台政策,今年恐怕就没戏了。”一位高二学生家长急切地想知道早有风声的随迁子女就地高考政策的出台时间。

   在今年全国两会上,教育部部长袁贵仁针对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广泛关注的流动人口子女在所在地参加高考一事表示,教育部正在加强调研出台随迁子女高考方案。而北京市在今年4月回复人大代表建议时表示,将尽快提出京外户籍人员子女在京参加高考问题的解决方案。最令人鼓舞的是,在今年教师节前夕,温家宝总理表示,抓紧研究制定随迁子女接受义务教育后,在输入地参加升学考试的办法。

   “随迁子女就地高考的方向已经确定了,现在就是看教育部和北京市的行动速度了。”一位学生家长对《华夏时报》表示,家长们应通过行动向有关方面表达迫切的声音,借以督促、推动相关政策尽快出台。

   据较早参与“教育公平公民联合行动”的胡杨介绍,家长志愿者坚持每月前往教育部及北京市教委递交呼吁书,并搭建了宣传网站“我要高考网”,建成了15个以居住区域划分的QQ群,共有2000多名热衷教育公平的家长志愿者参与,通过网站、微博以及在街头、地铁、商铺等处积极宣传“教育公平”理念,现已征集支持者签名超过4万个。

  呼吁教育权平等

   9月18日,北京大学法学院3楼会议室,来自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社科院、中国政法大学、中央民族大学、四川大学等院校的十余位教授和多名学生家长举行“建议国务院审查教育部《2010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工作规定》研讨会”。

   牵头组织此次研讨会的北京大学法学院教授张千帆指出,目前阻碍随迁子女就地高考的主要障碍是教育部规定中的户籍限制,作为法律学者,他认为最好的方式就是向有关部门申请审查该规定的合法性。

   他指出,户籍规定意味着一个在北京上学的高中生必须回到原籍考试,而北京和其户籍地的考试范围、使用教材可能不一样,这将直接影响其上大学的机会,这就产生了基于户籍的同班同学之间的不平等。由此,违反了教育法关于受教育权平等的规定,应予修改或废止。

   与会的国家教育发展研究中心教育体制改革研究室副主任王烽认同高考报考与户籍脱离的解决方向。他并透露,在袁贵仁部长承诺尽快解决随迁子女就地高考一事后,教育部已针对高考改革分出多个专题进行研究,其中就包括随迁子女高考的专题,其本人正好参与这一专题。在专题调研过程中,他主导提出,异地高考的方向是要建立以学籍所在地为要求的报考。

   对于非京籍家长的焦虑,王峰表示,教育部和家长同样着急,都想尽快解决这个问题。“但是如果不是特事特办、出台新政策,高考受户籍限制的状况不可能很快改变,这是由其复杂性决定的。”

   22日上午,参与第15次赴教育部上访的十多位家长返回时一脸沮丧。对方的口头答复只有一句话:有关方案正在加紧调研中。


 

 


—— 信息源自: 华夏时报

 
产品推荐


中国教育家协会 版权所有
中华人民共和国 京ICP证000045号-83
项目合作:010-64803353
邮箱:bj64801986@126.com

香港通讯地址:香港兴发街邮政局38062信箱
中国香港政府注册登记号:18159887-038-01-06-0
咨询电话:010-64803658 香港电话:852-2915.7428 传真:852-2915.63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