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家协会诚邀学校教育机构广泛联盟,多赢合作共谋发展!

本站首页 广告服务 旧版回顾 会员注册 会员服务 申请友情连接

全国优秀研究生院校报考指南 中国教育第一网欢迎您!今天是

用户登陆口

首页 教育新闻 院校大全 高考招生 考研招生 留学移民 电脑培训 中考信息
各省动态 少儿教育 家庭教育 远程教育 特殊教育 职成教育 就业中心 教育家
教学技术 教学产品 科技发展 高校后勤 教育论坛 热点资讯 国际交际 教育博客
资讯搜索:

大学教育既要考虑又要引导社会需求

--------------------------------------------------------------------------------
点击次数:2722  发布时间:2011-9-24 6:16:58

      内容辑要:
   在中国的大学教育由理论转向实践后,职业教育走向了另外一个极端,即在学术方面失去了对理想和价值的追求。这样的情况在全世界具有普遍性,也引起了众多思考。笔者的观点是,大学教育不仅要考虑社会的需求,同时也要合理、科学地引导社会需求。由此,从某个角度来看,大学教育跟社会需求之间存在差异或者说距离,这是有必要的,不应走向极端的职业教育。而且还应牢记大学本来的面貌和主旨,即照亮人类的人性之美,换句话说就是要把年轻人培养成一个人格健全的、合格的公民。
     改革开放以来的30多年,中国逐渐建立起了全世界规模最大的高等教育体系。30多年来,共培养了约7000万的大学生,大学本身的数量也有了巨大的增长。那么,如何来教育这样庞大数量的年轻人,尤其是如何认识大学教育和社会对人才需求之间的差异,就成为像笔者这样的大学工作者和管理者思考的重要的课题。
   就个人感觉,在上个世纪90年代左右,中国的大学教育曾经历了一个重要的转折。之前,中国的大学教育是非常理想化、引导式的教育,不怎么考虑社会的需求;而之后,则逐渐向市场主导发生转变,各种专业的教育越来越强调其职业性和技术性。以清华大学法学院为例,上个世纪90年代前,法学院的教育理论很多、条文很多,但怎么运用法律的很少,有待于大学毕业以后,进入的法院、检察院、律师事务所、公司重新进行适应;而进入90年代以后,法学教育则开始强调其职业性、技巧性、技能性。
   如今,经过了10多年的努力,中国大学的职业教育,可以说达到了非常成熟的阶段。不过,笔者确认为,这样职业化的大学教育逐渐显露出其走向另外一个极端的苗头,即只有职业没有理想;只谈技巧、技能,忘记了大学的本质――培养一个人格健全的、合格的公民。在这样的情况下,可能大学培养出来的科学家、医生、律师等优秀人才,或许在专业技巧、学术领域上拥有卓越的才能,但是却可能在其道德、特别是职业道德方面有所缺陷,这会给社会带来很多的麻烦。那么这样的大学教育究竟对人类来讲是福音还是噩耗,恐怕很难说。
   实际上,这样的担忧,在全世界都具有普遍性。2007年,美国哈佛大学刘易斯教授曾在其撰写的《失去灵魂的卓越》中指出,美国各顶尖研究性大学正为追求卓越地位展开空前的竞争,就竞争的激烈程度和所取得的成就而言,哈佛大学是独一无二的。但是,在争夺优质师资和生源的过程中,哈佛大学忘记了本科教育的根本目的――把年轻人培养成具有社会责任感的成人!他就批判说,“为了提高学生、家长、社会对大学的满意程度,取悦学生的教育,使哈佛失去了它的灵魂、价值”。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大学不是为自己培养人才,而是为社会培养人才的,因此需要考虑社会的需求。但同时也应认识到,大学是社会的引导者,是社会灵魂的倡导者,公平正义的捍卫者、社会道德的倡导者。因此,大学的定位不应是跟在社会发展的后面,而是要走在前面来引导社会的发展,应成为整个社会灵魂的塑造者、社会道德的堡垒,一个坚强的守护者。从这个角度来看,大学教育与社会需求之间存在一些差异,或者说距离是由必要的。这才是未来大学改革、发展的方向。正如刘易斯教授在其书中所言,大学的价值、大学存在的目标和宗旨,应是照亮人类的人性之美。
 


—— 信息源自: 中国经济导报

 
产品推荐


中国教育家协会 版权所有
中华人民共和国 京ICP证000045号-83
项目合作:010-64803353
邮箱:bj64801986@126.com

香港通讯地址:香港兴发街邮政局38062信箱
中国香港政府注册登记号:18159887-038-01-06-0
咨询电话:010-64803658 香港电话:852-2915.7428 传真:852-2915.63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