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家协会诚邀学校教育机构广泛联盟,多赢合作共谋发展!

本站首页 广告服务 旧版回顾 会员注册 会员服务 申请友情连接

全国优秀研究生院校报考指南 中国教育第一网欢迎您!今天是

用户登陆口

首页 教育新闻 院校大全 高考招生 考研招生 留学移民 电脑培训 中考信息
各省动态 少儿教育 家庭教育 远程教育 特殊教育 职成教育 就业中心 教育家
教学技术 教学产品 科技发展 高校后勤 教育论坛 热点资讯 国际交际 教育博客
资讯搜索:

师德的最大毛病就是大唱高调

--------------------------------------------------------------------------------
点击次数:2037  发布时间:2011-9-23 7:24:37

 

   北大经济学教授张维迎日前在达沃斯论坛上宣称,如果所有的学校取消了,中国人的知识水平会大大降低,但道德水平会大大提升。学校是否把中国人的道德搞坏了,姑且放下不表,单从学校乱收费、教师节学生送礼成风、大学教授被称为“叫兽”等情形看,教育伦理与师德确实呈现严重的负面状态,影响很坏。

    近日有报道说,四川省会东镇小学教师王剑猛因涉嫌性侵女童被捕,受害学生达20多人。这样的消息不时传出,犯罪嫌疑人的结局也有被枪毙的。最令人不解的是,这些色魔往往是累犯、惯犯,被人告发了,教育部门给他换所学校,他得以继续作恶。也就是说,我们的学校的伦理底线动摇。

    有人会说,教师性侵女童,已经涉嫌犯罪,问题在于警方不作为。自然警方是不作为,但原因首先在于教育部门态度不坚决,把丑闻掩盖起来了,把处于社会底层的家长的口封起来了。教育部门认为这是一件小事,可以通过教育纠正教师的“过错”,给他们一个悔过自新的机会。如果我们有着明确的伦理底线,不管警方如何处置,学校先开除了再说,就不会再有动辄性侵几十名学童的事了。

    我们的教育、学校需要自己的职业伦理,这跟法律是两个不同的范畴。法律是一种外部强制,伦理是一种自我规范,两者有重叠,但伦理是“我”对“我”的要求。当然,伦理虽然不是法律,但包容法律规范,但道德标准更高,而且可以具有强制性。在美国,政府体系和学校、科研机构等都有自己的伦理守则,有专门的伦理监管机构,如果伦理审查通不过,不管你违不违法,你大概就得另谋出路了。

    中国社会决非不搞道德,学校也不是没有“道德规范”条文,只是我们的伦理认知与实践混淆了“美德伦理”与“规范伦理”的界限。现当代伦理学的一个重大转型,是由提倡传统美德转向用伦理规范人的行为。美国人所谓“伦理守则”,就是道德的底线要求,不是提倡你做什么,而是规定什么是你必须做的。而我们的伦理则是“圣人之心”,尽是“高标准、严要求”,但提倡而已,根本不具备可操作性。于是有“道德规范”,等于无伦理、无道德。

    以2008年版《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为例,共有6条要求,什么“志存高远”、“严慈相济”、“诲人不倦”、“终身学习”,基本上可以称为“美德伦理”,不具有可操作性,也就不具有规范的效果。再来看美国《教育职业道德规范》,只列举了“对学生的责任”、“对本职业的责任”两大原则,约18条具体要求,比如“不应该无理阻止学生接触各种不同的观点”、“不应利用与学生的职业关系谋取私人利益”。没有高谈阔论,只有对一系列行为的抵制与排除。

    师德事关教育大计,而我们师德的最大毛病就是大唱高调,充满口号,但因为不具可操作性,实际架空了师德的规范性功能。从这种意义上说,我们实际上还没有成熟的教师职业伦理规范。现代公共生活的复杂性要求我们培育各类职业伦理,而从可能性上说,它只能是底线要求。面向社会生活的实际,把必须的伦理底线归纳出来未必是件容易的事,但孔子归纳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受到全世界推崇,证明我们不缺这方面的潜力。从美德伦理向规范伦理转型,现在亟须开步走,这也是一个寻求社会共识的过程。

 


—— 信息源自:中国青年报

 
产品推荐


中国教育家协会 版权所有
中华人民共和国 京ICP证000045号-83
项目合作:010-64803353
邮箱:bj64801986@126.com

香港通讯地址:香港兴发街邮政局38062信箱
中国香港政府注册登记号:18159887-038-01-06-0
咨询电话:010-64803658 香港电话:852-2915.7428 传真:852-2915.63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