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久前结束的“超级留学生”大赛,给来自美国名校的评委们上了生动的一课:脱颖而出的中国高中生不仅成绩优异,而且阅历、特长也十分了得。大喜之余,“挑剔”的美国评委欣然承认,“超级留学生”完全颠覆了此前他们对中国学生的印象。不过,大赛主办方弘成教育集团CEO黄波却不敢盲目乐观,因为她发现,“抛开前30名不看,很多孩子在高考指挥棒的引导下,太过注重分数了。孩子们的生活几乎都是围着升学转,没有时间独立思考,甚至连兴趣爱好都只是为了给升学加分。”
留学生素质下降 美国大学担忧
“中国学生勤奋好学,成绩优良,但社会责任感、领导力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方面都逊于美国学生。”“现在的中国留学生语言能力的确大有长进,但很多综合素质不高,学术能力不强,应对和解决困难的能力也比较差。”走访美国南加州大学和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时,两校副教务长“颇有微词”的评价,令同为“海归”的弘成教育CEO黄波陷入了深深的反思。
“中国留学生素质下降已经引起了很多美国大学的担忧。”黄波坦言,如果仅看分数,能够进入美国名校的中国学生无疑是百里挑一,但这种“优秀”并不符合美国的选拔标准。中国留学生的素质遭质疑,一方面是因为中国学生和家长对美国的选拔标准存在“误读”,但另一方面,应试指挥棒下产生的大批同质化的“优秀生”是否能够适应未来社会的需要,更值得我们反思。
孩子变成“标准件” 应试教育太功利
“抛开前30名不看,很多孩子太过重视分数了。”黄波说,从孩子们自己提交的材料可以看出,他们的生活几乎都是围着升学转,没有时间独立思考,更没有时间阅读有趣的东西。从小学奥数、学英语、学钢琴、学舞蹈,参加演讲大赛,统统都是为了给应试加分。坦白地说,大多数中国孩子的生活经历远远不如国外的孩子丰富,特别是社会能力、领导力更欠缺。而与之形成鲜明对照的是,最后杀入十强的选手,大多在初中阶段就确立了出国留学的目标,有些还有出国学习、生活的经历。因此,无论生活经历、思维方式还是现场的“张力”都更胜一筹。
同时,她还特别提到,中国的“优秀生”太相似了:学习成绩优异、有着众多引以为傲的奖项,但美国大学要寻找的是“未来领袖”,他们需要找到有特质的学生,而不是“标准件”。
提高留学生素质 要从源头抓起
“中美两国大学的录取标准有很大出入,但大多数家长对此并不了解。”黄波说,要彻底改变中国赴美留学生素质下降的现象,必须从源头做起,让更多学生和家长了解美国大学的选拔标准。同时,尽可能地为国内学生打造与海外名校直接对接的平台。这正是弘成教育举办“超级留学生”大赛的初衷。
黄波表示,中国孩子从聪明程度上一点儿都不逊色,只是应试教育太功利化了。只要把他们放到好的环境,正确引导,潜力就会爆发出来。因此,弘成教育明年将继续举办“超级留学生”大赛,让更多优秀的中国孩子通过这个平台进入海外名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