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9月18日,首先提醒广大国人勿忘国耻。“各地举办活动纪念"九一八",广州拉响防空警报”(广东新闻网9月18日),希望这警报能给广大国人以特殊的教育意义,不能被当成例行公事。
都知道教育这东西,不能唯权,不能趋利,它需要独立精神。当然,现实往往令人无奈。“阳西县新圩镇各学校因县领导慰问临时停课,2名学生外出溺亡”(《南方农村报》9月18日),说起来便是过于唯权的结果。类似于领导视察、政府开大会而导致学校停课的事情,很多地方都发生过。领导光临,与学生上课,这两件事有冲突么?为何舆论与上级屡屡批评,此类事件仍不断上演?看来,功利与权力意识的影响力还是太强大了。
至于金钱对教育的影响,那就更大了,择校费、赞助费之类就足以说明一切。而在许多高校,商业气息也日渐浓厚。“华南农业大学现"真维斯楼",校方称接受企业冠名依法依规”(《信息时报》9月18日)这事,不久前在清华大学上演过。按校方解释,真维斯董事长被聘请为该校客座教授,而且董事长很关注该校服装专业发展。如果这个就是所谓的理由,那么关注化工制药专业发展的企业,是否可拿避孕药品牌到高校冠名?关注食品专业发展的企业,是否可拿什么油、什么饼干的商标冠名?
说起来,很多事情都是钱给闹的。“广州女生要钱买苹果电脑遭拒绝,辱骂殴打母亲被闷死”(《新快报》9月18日),这个新闻读起来令人甚感悲哀如果不是女儿欺母太甚,母亲应当不会下此毒手。这事儿从另一个侧面表明,当今青少年的道德与素质教育非常堪忧,应试教育与功利教育急需淡化。“梅州男子讨要工程款未果放火泄愤,焚烧他人公司获刑”(《检察日报》9月18日)这个案件中的被告,不同于我们常见的农民工。它所做的工程被指不合格,无法通过验收。这事对公民诚信问题,提出了疑问。
而对于“茂名千余员工冲击石化公司案14人获刑”(《南方日报》9月18日),则对企业处理职工问题的水平,提出了考验。员工通过非常规手段表达诉求,当然是不可取的;但员工在表达诉求时,企业是否放下了身段,进行过耐心的沟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