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家协会诚邀学校教育机构广泛联盟,多赢合作共谋发展!

本站首页 广告服务 旧版回顾 会员注册 会员服务 申请友情连接

全国优秀研究生院校报考指南 中国教育第一网欢迎您!今天是

用户登陆口

首页 教育新闻 院校大全 高考招生 考研招生 留学移民 电脑培训 中考信息
各省动态 少儿教育 家庭教育 远程教育 特殊教育 职成教育 就业中心 教育家
教学技术 教学产品 科技发展 高校后勤 教育论坛 热点资讯 国际交际 教育博客
资讯搜索:

面对“新高考”不妨淡定些

--------------------------------------------------------------------------------
点击次数:2471  发布时间:2011-9-15 7:36:35

 

    “"新高考"会怎么考,有消息吗?”近日,为回馈社会的关爱,华师一附中20余位名师在光谷广场“摆摊”为学生及家长答疑解惑,新高考、亲子沟通及学习方法是咨询的热点。

  对于家长们关注的“新高考”,名师们表示,我省明年的新高考方案还没有出台,但他们一直在研究近年外地的新高考试题,从中也能窥见我省新高考的走向。

  基础牢

  怎么变也不慌

  “新高考试题与现实生活联系得更加紧密,强调学以致用。”地理教师李燕凌说,试题会较多地考查生活中的学科知识,要求学生们联系书本知识解决现实问题,这一特点在地理、物理等学科中更加突出,她认为这一调整的对学得活的学生有利。

  名师帅建成、吴洪涛表示,新课标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学习,但并非让学生们抛开课本,相反课本是必须牢牢抓住的,没有基础一切都是空谈。他们认为,新高考“万变不离其宗”,这个“宗”就是学科的基础知识,把基础掌握牢了,高考怎么变都不慌。他们建议高考学生及家长淡定些,沉下心去打基础,教师们会洞察新高考的方向,及时帮助学生进行调整性训练的。

  心理咨询师余娇娜告诉记者,不少家长很焦躁,抱怨亲子不沟通,有的家长坦言已经见不得孩子玩耍甚至是稍作休息,亲子矛盾更加突出。“快节奏的生活令家长焦躁,但以平和的心态教育子女,收获会更大些。”

  咨询集纳

  问:如何提高语文作文水平?

  答:首先,要研究几篇与自己风格相似,自己可以学习模仿的优秀作文,分析其结构、语言、思路、内容材料等,看其长处在哪里,自己与之的差距在哪里;其次,明确自己可以提高的几个方面,争取在每一次的作文训练中重点训练一个方面;再次,把自己写的每一篇作文都拿出来让同学和老师提提意见,汇集众人的智慧,进行修改。

  问:进了高中如何才能学好数学?

  答:首先,要对高中数学内容有一个全面的了解,领会知识的“为何而来,从何而来”,“是什么,能干什么”。

  其次,做好课前预习,课后复习小结。深刻理解概念、定理、公式、法则的来龙去脉并能灵活应用。

  第三,多动笔。记住不经过自己加工的知识都不属于自己;要及时整理、串联知识点,形成单元的理论系统,归纳单元理论的数学思想和数学方法,使理解达到更高的层面。筛选单元中的典型例题和习题,以利于进一步研究和以后的复习。

  第四,多思考。对数学问题的认识越深刻,解起题来越容易,将分散的知识整合为系统知识,进而形成一种新的“自主型”知识结构。

  问:高一期间要不要多做英语题?

  答:高一高二最好多进行阅读,多看英文材料,比如teens报、21世纪报或者是自己喜欢的英文杂志,做题倒不是最要紧的。

  问:如何提高自己的英语听力?

  答:课堂内通过听老师和同学说英语,课外可以通过听英文歌曲、看英文电影或英文剧来训练自己的英语听力。

  问:学习历史应该注意什么?

  答:(1)注重知识积累。不仅要掌握具体的历史史实,还要注意对历史发展脉络及阶段特点的掌握。不仅关注课本教材内容,还要注意适当拓展补充相应的历史材料背景,形成比较完整的知识网络。(2)注重思维方法。不仅在课堂回答问题和考试作答时用多元的、发散的、推导的甚至逆向的思维方式解题,更要在平时的阅读思考过程中多运用历史思维去分析探讨问题,才能真正地树立历史思维。(3)注重能力培养。适当研读四大能力的考核层次,在老师的指导下有针对性地进行训练和强化。

  问:学好地理有没有好方法?

  答:了解不同地理内容的特点,采取不同的学习方法。如必修一《自然地理》部分,有哪些地理现象?为什么?总结地理现象的分布规律及产生的影响,重在推理。必修二《人文地理》部分,反复看书,记忆是基础,每个章节构建完整的知识框架。必修三《区域整治和开发》是利用案例分析各区域优势、存在的问题、问题产生的原因、解决问题的措施、发展的方向,学会举一反三,推而广之看全球。区域地理学会用比较法,分析区域相似性与差异性。选修部分有三本书,可根据个人喜好,重点放在一本书上,重点突破。

 


—— 信息源自:荆楚网-楚天金报

 
产品推荐


中国教育家协会 版权所有
中华人民共和国 京ICP证000045号-83
项目合作:010-64803353
邮箱:bj64801986@126.com

香港通讯地址:香港兴发街邮政局38062信箱
中国香港政府注册登记号:18159887-038-01-06-0
咨询电话:010-64803658 香港电话:852-2915.7428 传真:852-2915.63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