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家协会诚邀学校教育机构广泛联盟,多赢合作共谋发展!

本站首页 广告服务 旧版回顾 会员注册 会员服务 申请友情连接

全国优秀研究生院校报考指南 中国教育第一网欢迎您!今天是

用户登陆口

首页 教育新闻 院校大全 高考招生 考研招生 留学移民 电脑培训 中考信息
各省动态 少儿教育 家庭教育 远程教育 特殊教育 职成教育 就业中心 教育家
教学技术 教学产品 科技发展 高校后勤 教育论坛 热点资讯 国际交际 教育博客
资讯搜索:

如何破解农村教育三大问题

--------------------------------------------------------------------------------
点击次数:2435  发布时间:2011-9-13 6:24:56

 

    农村学生、农村教师和农村学校,被统称为教育“三农”。

  农村学生基础差、农村教师素质低、农村学校条件简陋,是农村教育的三大问题。 破解这三大问题,笔者认为有三大对策

  对策一:校本培训与校外培训

  教育要发展,教师是关键。然而,由于历史与现实的诸多原因,农村学校教师队伍普遍存在年龄结构老化、教育观念陈旧、教学手法落后等弊端,整体水平跟城镇学校教师相比,明显差了一大截。

  农村学校应正视自身先天不足的现实,从校情、师情实际出发,奉行“培训是最好的福利,也是教育最合算的投资”理念,采取校本培训与校外培训相结合、两条腿齐头并进走路的办法,不断加大教师业务培训工作力度,加快师资队伍建设步伐。有针对性、实效性地拓宽他们的专业知识面,夯实基础功底,形成学历层次与能力素质齐高、共长的态势。

  应科学定编设岗,严格考核管理,坚持“逢进必考”、“能者上,庸者下,平者让”的原则,实行教师招考制和全员聘任制,劝退或调离一批年龄偏大、身体偏差或素质偏低的教师,建立一套公平竞争、有序流动和有效激励的用人机制,进一步充实师资力量,优化教师队伍结构。力求各个年龄段呈梯形结构均衡、合理分布,实现农村教师队伍年轻化、知识化、专业化“三化”和老、中、青“三结合”目标,有利于推动农村教育事业蓬勃发展,加快教学改革进程。

  对策二:师本教育与生本教育

  在教育界,围绕师本教育与生本教育孰轻孰重的问题,一直争论个不休,但不管师本、生本,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才是根本!

  农村学校普遍点多面广、布局分散、规模小,很多课程都无法开设,既误人子弟,又浪费资源,严重制约着农村学校教育质量的提升。应下大决心关停并转一批教学网点,收缩成中心学校,整合教育资源集中办学,提高效率。

  在城乡之间统筹兼顾,实行教师流动制度,进一步优化城乡教育资源结构,促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取消重点学校和非重点学校、重点班和非重点班的设置,学生不分地域、成绩无论优劣,皆一视同仁,共享优质的教育资源和先进的教学管理。

  倡导教师要遵循教育规律,尊重学生个体差异,勇于放下所谓的“师道尊严”架子,充分体现新课程理念和生本教育精神,实现“活教”与“严管”的和谐统一,达到“团结紧张、严肃活泼”的完美境界。

  推行“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课堂教学模式,一改以往“满堂灌”、“填鸭式”、“炒饭式”的老教法,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教得轻松,学生学得主动,师生在交流互动中每每摩擦出始料不及的思维火花,课堂因真实而实在,因灵动而精彩。

  教师还是那些教师,学生还是那些学生,不同的教育产生不同的效果,这就是教育的魅力!

  对策三:苦文化与实文化

  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前提,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知识只有积累到一定程度,才能讲究方法。“没有规矩,不成方圆。”老祖宗几千年因袭相传的教育传统,必有其合理性;教育改革不断花样翻新,名堂听起来很美,但并不见得都有实效。

  “求知无捷径,苦读有奇功”、“苦苦苦,不苦何以通今古”?教育就是要读书,读书就是要吃苦;成绩是苦出来的,能力是练出来的,素质是读出来的。以农村学校现有的师资水平、生源基础,要想笨鸟先飞、出奇制胜,必须勤学苦练、苦教苦读,别无选择!

  要以“苦育、苦管、苦教、苦学”和“讲实际、办实事、练实力、求实效”的苦文化和实文化,作为农村学校的文化精髓,狠抓常规教育管理,让教学工作回归课本,回归基础,回归常态化,让苦文化、实文化深入人心,营造一种“以苦为乐、求真务实”的校园文化氛围。

  一手抓背诵、理解和积累,一手抓训练、运用和巩固,采用大题量、高强度的“题海”训练战术,带领学生突入“题海”、跳出“题海”,真正成为做题的高手、考试的能手,最大限度地提高训练效率。通过苦背、苦记、苦练、苦学,不断加深学生对课题的记忆、理解和运用程度,以量变促质变,从而实现“低进高出、高进优出”的教学目标。

  广大农村教育工作者“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在实践中不断创新教育思想,大胆探索教学方法,最终必将凝聚成一股无形的力量,共同推动着农村教育从低谷走向高峰,步入良性发展的快车道……

 

 


—— 信息源自:河南日报农村版

 
产品推荐


中国教育家协会 版权所有
中华人民共和国 京ICP证000045号-83
项目合作:010-64803353
邮箱:bj64801986@126.com

香港通讯地址:香港兴发街邮政局38062信箱
中国香港政府注册登记号:18159887-038-01-06-0
咨询电话:010-64803658 香港电话:852-2915.7428 传真:852-2915.63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