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城中学健美操社团赛前训练
东城小学少科院学生在展示科学实验
核心提示
“东城模式”解决了城市新区教育如何打造优质均衡的难题。名校集团化是教育快速发展的捷径,但九堡地区没有名校,江干区的优质教育资源又有限,这就意味着要闯出一条新路,这条路子不单单适用于九堡,很可能被复制、迁移到区内外。
7点刚过就赶到学校,匆匆吃好早饭,开始处理一天的事情。除了落实教学和教务常规,还要接待兄弟学校的来访者,理事长林正范还有事要找自己商议。办公桌上,电话一直不断地响着,办公室里,进进出出的总是人。快到中午12点,稍稍松了口气。
这是开学初,杭师大东城教育集团东城实验学校校长张立栋一个普通的周一。从山东到杭州两年了,这样的工作节奏和密度,他已经十分习惯。累,的确很累。但就像在食堂里发现老师们来得很早时心里高兴一样,他也很欣慰。这样的感受,他不止一次地跟集团内的东城中学校长潘国伟和东城小学校长刘晋斌分享过。更欣慰的是,几乎每次他都听到了一样的回答。
两年前,江干区与杭州师范大学达成战略合作,东城教育集团(以下简称“东城”)应势而生。这个三校、五校区的教育集团,承载着九堡区块所有百姓的期待。两年过去,东城从全新开始,凝聚社会各方心血,到今天已在百姓中间赢得了极好的口碑。江干区委常委、副区长谢列卫曾评价东城有“三个没想到”:这么短的时间里,一是没想到东城教育集团师生的精神面貌会有如此之好,二是没想到社会各界对东城教育集团办学认可度如此之高;三是没想到东城教育集团办学特色初显,获得各类荣誉如此之多。
评价背后更深层的意义在于,东城教育集团的办学模式,不仅适应江干的区情,也为破解“城市化进程中教育如何打造优质均衡”这个命题,寻找到了一种有效方式。这一场关乎未来的教育实验,正在带来引起质变的化学反应。
在全国首创“东城模式”
为教育薄弱区域提供更高的起飞点
关键词:高校引领 联片发展 体制创新 社会参与
九堡地区是江干区城市化发展最快的区域之一,近年来人口导入和人口结构变化很快,它是江干科技产业和都市工业集聚区,商贸流通和交通集聚区,保障性住房和商品房集聚区。但九堡地区原教育基础相当薄弱,一所初中,一所农村中心小学和几所村小,教育资源薄弱已成为制约九堡经济社会发展的最大瓶颈之一。
在此背景下,江干区委、区政府高度重视九堡教育事业的发展,加大九堡区域教育布局调整力度,撤并薄弱学校,在短短三年内,建成并投入使用四个硬件设施一流的校园,累计投入2亿元资金。区属各部门以及九堡镇党委政府均十分重视东城教育集团的发展,营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和尊师重教的办学氛围。
今年暑期,杭师大东城教育集团召开第四届理事扩大会议上,江干区委常委、副区长谢列卫提出了这十六个字。东城的两年办学经验,以及今后继续取得办学成效的关键,都要围绕“高校引领、联片发展、体制创新、社会参与”而展开。
办学模式创新 盘活各方教育资源
我们来回顾一下东城的办学模式:教育集团实行理事会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管理机制,各校教师对校长负责,三位校长对理事会负责;校长的选拔考核,理事会有自主权;学校重大发展问题,理事会讨论决策;理事会每月至少召开一次会议。东城教育集团理事长、原杭州师范大学校长林正范说,这样的新模式,在全国基础教育界都属首创。
每周有两个半天,甚至四个半天在东城办公。这已经是林正范雷打不动的原则。两年来,东城就如杭师大一样,成为林正范日常最重要的办公点。无论多么事务缠身,他都不耽误理事长的工作。集团有三所学校,中层干部四五十人,林正范随口就能说出某某老师的名字。在他和理事会的共同努力下,集团组建成6位特级教师的学术管理团队,并通过竞争上岗、从全国引进的方式选拔优秀干部充实到副校长、校长助理等岗位。同时办学机制也实现突破:
奉行杭师大百年办学中继承的“人格为先、五育并进”教育理念,集团内各校以此为“内核”,结合各自发展基础和特点,明确办学目标和工作思路;
优化理事会成员结构,由杭师大与区教育局领导和部门负责人、教育研究专家以及集团学校校领导组成,集合高校二级学院、区教育行政部门、教师研训机构和学校四方力量;
创新理事会运作模式,除了负责各校校长的选拔、考核、推荐,重大事项决策外,还组建教育发展指导委员会、专业发展指导委员会等机构,为集团发展提供专业指导。
在此基础上,理事会还通过“三节”、“二校”、“一营”来具体指导学校实践。“三节”指学术节、课堂节、社团节;“二校”指教师发展学校、东城少年艺术学校;“一营”是指集团内三所学校打通的夏令营。这些做法,围绕各学校的基础情况和特色展开,同时把理事会、杭师大及社会各方教育资源盘活。在理事会领导下,杭师大有20多个项目、十几个学科组和多位专家教授参与学校课题研究、师资培训和一线教学。它们符合学生、教师的成长规律,师生们踊跃参与,积极性超乎寻常。
学校联片发展 打造区域优质品牌
“这是打造区域优质教育品牌的必由之路。实践证明,集团办学,联片发展,是教育薄弱区域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好办法。”这几年,伴随着杭州及江干城市化进程的深入,江干区委常委、副区长谢列卫一直在思考这样的问题:打造优质均衡的教育,放置在城市化背景之下,出现了哪些新的使命和挑战?当硬件达到一流水平时,教育面临的迫切和长远需求在哪里?东城教育集团的办学实验,让问题的答案有了明确指向。
在谢列卫看来,东城模式解决了城市新区教育如何打造优质均衡的难题。名校集团化是教育快速发展的捷径,但九堡地区没有名校,江干区的优质教育资源又有限,这就意味着要闯出一条“无中生有”打造一个优质教育品牌的新路,这条路子不单单适用于九堡,很可能被复制、迁移到区内外。在得到杭师大领导和林正范等专家的首肯后,他牵头区内各部门,联手杭师大,借高校之力打造东城新校,让新校成为名校,再带动区域内其他学校的发展。谢列卫说,从长远来看,这种模式下形成区域优质教育品牌,能很好地理顺弱校与强校的关系,新校与名校的关系,就像“采荷”、“濮家”一样,在品牌效应辐射之下,各区域的教育发展在呈现不同特色的同时,教育质量和社会认可度逐渐均衡化,跟风择校等不良现象也会渐渐消除。
尝到了“东城模式”甜头的江干区,确立了九堡区域基础教育发展的思路:毫不动摇地坚持打造区域优质教育品牌这一做法,新建成的学校都纳入东城教育集团,实现联片发展。与此同时,建设教育共同体,坚持开门办学、开放办学。“社会参与”更是要面向全社会,面向家长,加强区内外校际间的交流,加强办学的国际化水平,极力争取属地社会各界支持,发挥教育作用推动九堡城区域经济与社会的协调发展。
老师们更乐教,学生们更乐学,家长们更认可
康德说:“教育是由个体自我设计、自我选择、自我构建、自我评价的过程,是自我能力的发展。”成功的教育模式应该是,学生和老师都在实现着自我的完善与发展。在东城,我们很欣慰、很深切地体会到了这一点。
名师熏陶下
发光的“金子”越来越多
关键词:专家引领 自我转变
按照计划,本学期杭师大及国内、省内教育专家们,还将先后到集团三所学校,进行学科培训、开展项目合作、指导教育教学方法。实际上,集团成立后,专家的到来已是家常便饭。他们中有林正范理事长这样的教育大家,也有倪文锦、谢萍等高等教育一线的知名教授。用东城小学语文教师沈鹏的话说:“以前只是听说过,在报纸刊物上看到过,从没见过真人。”专家们不仅来,而且经常来。对东城的老师们来说,职业幸福感一瞬间到达顶点。现在,老师们眼中的专家亦师亦友。
比如东城中学。依托杭师大专家、名师资源,建立“专家、名师工作室”,成立“专家引领、名师助跑”项目组,每年安排专门经费重点保障。以倪文锦教授为所长的杭师大学科教育研究所,领衔邀请林正范、顾泠沅、项红专、谢萍、蒋永贵、叶立军等教授定期客座学校,全线深入东城中学的学科课堂,在课堂诊断中观察和变革教师的教学行为,促进课堂增效、教师成长和质量提升。
两年里,东城中学的老师与专家、名师一起上课评课,反思改进,教师教学观念快速更新,学生学习兴趣浓厚了,主动性增强了。最直接的反映就是,学校学科质量增量明显,教师课堂教学能力在提高:王咏梅、方亚琴、陈军等老师在杭州市和其他城区开出展示课、研讨课;王晓星老师获得古诗文课堂教学大赛全国一等奖,刘带英老师获得杭州市信息技术优质课评比一等奖。语文教研组长陈军说,本月初刚公布的江干区初中语文教学案例评比获奖名单中,东城中学占了28篇中的4篇,“这个比例以往肯定达不到”。
集团还搭建不同平台,挖掘教师中的“金子”。每年集团举办的“同一首歌”文艺汇演,让东城小学语文教师陶江明成了“名嘴”。“庆建国60周年红歌会”、集团两届社团节汇报演出,大大小小的活动他都是当红一哥。陶江明说,当自己手持话筒站上大剧院舞台时,才真正明白了什么叫开阔视野、锻炼能力。
像陶江明一样的“金子”,在集团三所学校内为数不少。两年来,老师们的工作状态发生了明显变化,以往抵触教师培训的,现在削尖脑袋要挤进培训班;以往工作不起劲的,现在给自己定下最高标准……从被给予到接受,再到主动要,老师们在日积月累中完成着自我转变和相互激励。
悄悄地感悟
孩子有了不一样的精神气质
关键词:习惯 自信 精神气质
去年9月,学生徐董韵从外校转入东城小学。在这里的一年,是徐董韵觉得最快乐的一年。“老师上课很生动,他们总有办法吸引我认真听课。”而英语节、夏令营、社团节等等活动,让徐董韵和同学们攒足了兴奋劲要参加。今年暑假,徐董韵通过选拔参加了集团夏令营,一个礼拜时间里,她和同学生活、学习在一起,学英语的同时,锻炼了生活自理能力,“喜欢夏令营那个外教老师,她总是让我们边玩边学,比死记硬背效果好多了。”
其实,在老师和家长眼里,孩子们的进步不仅仅是在学业、才艺上。家长们渐渐发现,自己的孩子更整洁、更懂礼貌了,知道出门、回家后打招呼,也知道了理解父母的辛苦他们真的长大了。东城实验学校的沈颖淼老师讲了个故事:
暑假里,一些学生运动员在操场训练。这个学期开学前几天,有2个小家伙的身影,训练结束后没有回家,而是溜到3号楼上。只见这两个身影,爬到4楼五年级新教室门口,一会儿弯腰,一会儿抬手,时而爬上窗台,时而从走廊一头跑到另一头……连续三天,两人训练结束就到楼上重复这些动作。即将开学报到了,老师打算到新教室搞卫生,却发现新教室窗明几净,课桌摆放得整整齐齐,地面擦洗得干干净净。这时老师一下明白了:那两个身影忙来忙去,原来是为了把教室打扫干净,迎接新同学。她们是五(4)班的周雨欣和钟欣也。开学后,学校专门请她俩上台领奖。
这两年孩子们变化最大的是什么?如果你抛出这个问题给三位校长,他们的回答一定异口同声:他们有了不一样的精神气质。东城小学校长刘晋斌深有感触:孩子们那种自信和活泼,绝对会感染你!的确,正如校长们所说,社团活动的广泛开展给学生提供了才艺展示的平台,大大提升了学生自信心。去年10月,集团在杭州大剧院成功举办“花开东城”大型演出活动,社会反响极好;今年春节前夕,东城小学和东城实验学生组队参加全国校园春晚节目获得金奖,并在央视三套和教育频道播出;东城实验学校30多名学生参与录制的《大同颂》,被中央电视台多次播放;在中日韩雅乐交流活动和全国推普周活动中,该校诗歌朗诵节目获得好评。
集团还以社团节为载体,让学生们多多参与社团活动。目前杭师大老师指导的学生社团涵盖舞蹈、古筝、合唱、竖笛、文学、话剧、篮球、羽毛球、乒乓球等各类别。
“教育共同体”
学习型城区的有益尝试
关键词:开放办学 双赢、多赢模式
东城办学成效的显现,改变了九堡地区教育形态,使其与教育城市化发展进程相匹配,为九堡地区20万百姓在家门口“上好学”谋福祉。东城是九堡区域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的必然选择,也是历史使命和要求。
谢列卫曾说:东城教育集团的成功开局,离不开当地的政府、社区一路摇旗呐喊,出钱出力,营造浓厚的尊师重教氛围。为了建好东城,江干区教育局和区属各部门密切配合,在人、财、物等各方面给予大力支持和予以特殊保障,九堡镇党委政府早在2009年7月,就向社会各界发起九堡地区教育发展专项资金募捐倡议,得到九堡社会各界的积极响应和大力支持,短短两个月就募捐到1000多万元;今年3月,随着东城教育集团东城实验学校的西子艺术教育中心建成,原先西子联合控股有限公司定向捐资助学的1000万元开始启用。
东城也印证了教育共同体模式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共同体内,教育获得社会各方支持,再通过教育功能实现反哺社会。除了社会力量捐资助学,提升办学水平外,我们还看到了教育共同体的另一种显性力量:当教育的整体水平提高之后,学校就成为带动区域城市化加快推进、改善城市功能、提升区域品牌的重大资源;小手拉大手,产生了“1+6”的连锁反应,甚至连学生的文明细节都影响着父母的生活习惯,家长们进学校不再穿拖鞋、睡衣了,更发自内心地遵守学校校规;当杭师大的学生们来集团学校的基地实习、实践时,他们也迈出了走向社会必经的第一步路。
江干教育的发展正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在加快打造“城市新门户、都市新中心”的历史进程中,江干教育面临着新的形势、新的任务和新的要求。通过倡导学习、重视学习,通过东城的探索实践,江干教育进一步解放思想、开拓思维、创新理念,创造性地开展工作、破解难题,进而推动全区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丰富了学习型城区建设的内涵。
东城模式
带来的
借鉴意义
从名校集团化到区域教育品牌化
江干区教育局党委书记、局长 陈秋芳
杭师大东城教育集团办学已进入第3个年头。前两年的“打基础,创亮点”是东城发展的第一个阶段,接下来东城要进入“谋发展,创品牌”的第二阶段。具体地说,要走出一条城市化建设新区域基础教育实现快速优质均衡发展,打造区域优质教育品牌的“东城模式”。
东城模式为全区基础教育发展提供了很好的借鉴意义。城市化进程中,教育的硬件建设和内涵建设必须两条腿走路,不能有任何脱节。近几年,随着布局调整,新学校不断落成投入使用,如何做好内涵建设和提升,江干区动了很多脑筋。
根据“做精南片、做强北片、做活新区、优化全局”的江干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思路,按照老城区、原城郊接合部、城市化推进新建城区等不同情况,充分利用原有名校资源、历史名人、文化资源和积极引进高校及教科研教育资源,已打造了南有“采荷”,西有“濮家”、“天杭”,中有“夏衍”,东有“东城”,北有“丁兰”等区域优质教育品牌。
江干的南面,采荷区块,汇集了采实教育集团、采荷三小教育集团、采一教育集团、采荷二幼教育集团的分校及分园,其教育品牌已经成为江干的“金名片”;江干的西部,闸弄口区块,有已经成熟的濮家小学教育集团、天杭教育集团以及创新运用“科研单位+新校”模式建成的省教科院附校;江干的中部,有深挖夏衍文化内涵,含幼、小、初、高的夏衍教育集团;江干北面的丁桥区块,有杭师大大力支持的丁兰实验学校;江干的东面,杭师大东城教育集团正在崛起。
未来的江干,还将继续深入打造优质教育品牌,实现三个跨越,即从扩大覆盖向优质均衡跨越,从规范办学向品牌办学跨越,从区域影响向中心辐射跨越,打造充满活力的江干教育新形象,努力打造长三角南翼一流现代化教育强区。
“以人为本,健康和畅”
东城教育集团的校徽
2010年10月10日,中国教育学会会长顾明远先生参观杭师大东城教育集团后题写“给每个学生提供最适合的教育,让学生享受教育的幸福”,对东城教育集团充分肯定,寄予厚望。
校徽主要创意元素H、 E、人和印
H:杭州的首个拼音字母“H”,蕴含着杭师大东城教育集团的地域性。
E:英语“east”首字母,联系“H”表示集团处于杭城的东部。同时“e”又是英语“education”的首字母,表明了集团属性。
人:校徽整体如同一个“欢快的人”,体现了集团“以人为本”、“乐学乐教”理念。
印:用印这个形式,体现了政府、集团、学校之间的紧密相连,同时也体现了杭州人文色彩和杭师大厚重的文化底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