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南京市第十三次代表大会即将召开,届时,将翻开南京新五年发展的绚丽篇章。
为了迎接新一届党代会,金陵晚报即日起推出专栏“迎接市十三次党代会——南京辉煌五年·一把手访谈”系列报道,告诉你从2006年至今的短短五年,通过各部门的开拓创新,锐意进取,南京发生了怎样翻天覆地的变化,以及未来我们所居住的这座城市可能发生的华丽转身。
“一把手”感言
吴晓茅(南京市教育局局长):今天的民生质量和明天的民族质量,应该永远是我们工作和奋斗的目标。只有这样去思考你才知道,我们政府职能部门手中有限的资源应该如何配置,重点工作要抓什么。
政府要照顾弱势 也要面向所有
政府手中握有的公器,其实就是资源配置的作用。我们的人、财、物、时间、空间,怎么使用?在资源配置上必须有个原则,首先是关注弱势群体,其次是关注所有人。
一说“关注所有人”,就会有人提出质疑:你为什么不做雪中送炭的事,要做锦上添花的事?但是政府的功能不是单一的,资源的配置要让所有人分享经济社会发展带来的福利。
正因为如此,全世界的国家都在搞义务教育,腰缠亿贯和身无分文的人同等享受,并没有说收入达到多少,你接受义务教育就必须要交钱。
政府只顾弱势、放弃全体;或只顾全体、放弃弱势,两者都不对。
通过“人人优学” 实现社会阶层流动
教育从民生的角度来看,首先是要让所有人有学上,其次是要让所有人有好学校上。前者是民生基本保障,后者是更关键的一步。
在今天及未来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社会结构中的不同阶层总是存在的。正因为不同阶层的存在,我们不能让已形成的阶层成为一种定势,让处在草根阶层的人永远无望向上走。打破原有的格局,形成向上流动的通道,最有效的途径就是教育。
我们常说:“教育能改变人的命运。”
“以我自己为例,我出身是草根,如果不是改革开放、恢复高考,我可能早就在家领退休工资了。因为77年恢复高考,我接受了高等教育,才逐步走到今天。所以教育真的是打破原有的社会结构、阶层限制的一个流动通道。”
如果这个通道仅仅靠“人人有学上”,是不能够实现的,还要“人人有优学”。否则有权有势的人优先享受着优势的教育资源,会固化原有的社会阶层。
政策制定依据 “助学券”探索12年免费教育
根据这样的思路,我们南京教育的发展路径是从“人人有学”迈向“人人优学”。
在“人人有学上”的问题上,重点要关注的是弱势群体。针对这些弱势群体,南京实行了“助学券”制度。
“助学券”的发放,先从弱势群体开始,逐步惠及更多人;先从义务教育开始,逐步推广到高中和幼儿园。南京逐步构建起从幼儿园到高中阶段15年政府扶困助学体系,确保包括城乡低保家庭在内的六类经济困难家庭子女不因贫失学。
在学前阶段,把“助学券”从针对弱势群体,进一步扩展到对所有人;今年又进一步向弱势群体倾斜,除了享受幼儿助学券外,困难家庭幼儿还可享受伙食费定额补助和保育教育费差额补助。这里体现的是政府对社会弱势群体的政策倾斜。
“名师课堂”共享优质师资
在“人人优学”问题上,南京教育通过名师课堂、小班化、才艺拓展计划、星光计划等一系列举措来推动。
谈到优质教育,先谈师资。“名师课堂”通过组织全市特级教师、学科带头人,推出免费的视频教学辅导节目,让全市的学生都能同等享受优秀的教师资源。从今年开始,“名师课堂”还将全面优化升级,形成从幼儿教育到成人教育“全学段”、各门课程“全覆盖”、服务指导“全方位”的名师助学体系。
同时,区域内的教师流动、强弱学校的联手,也是实现教育资源“优质均衡”的重要手段。
从“小班化”升级到“新班额”
在义务教育阶段,南京实行“小班化”,也是为“优质均衡”打出的一张特色牌。“小班化”以后,每个学生受到的关注度提高,教师也增加了业务提升的时间。政府对于每个孩子的教育投入增加了,教育质量提高了。
具体实施思路
在下一个五年计划中,南京将启动以小班化教育试点为基础的“新班额计划”,意味着南京进入全面推广小班化教育的新阶段。实施“新班额计划”,政府要加大投入,教育成本会有较大幅度的增加,但这些是确保教育质量提高的物质基础。
谈及南京教育的发展历程,南京市教育局局长吴晓茅认为是从“人人有学”迈向“人人优学”的过程。在一系列教育政策出台的背后,是政府对教育民生问题进行的宏观和深层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