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家协会诚邀学校教育机构广泛联盟,多赢合作共谋发展!

本站首页 广告服务 旧版回顾 会员注册 会员服务 申请友情连接

全国优秀研究生院校报考指南 中国教育第一网欢迎您!今天是

用户登陆口

首页 教育新闻 院校大全 高考招生 考研招生 留学移民 电脑培训 中考信息
各省动态 少儿教育 家庭教育 远程教育 特殊教育 职成教育 就业中心 教育家
教学技术 教学产品 科技发展 高校后勤 教育论坛 热点资讯 国际交际 教育博客
资讯搜索:

“五大行动”补齐基础教育内涵发展“短板”

--------------------------------------------------------------------------------
点击次数:2746  发布时间:2011-9-5 6:25:25

 

 
 
 
 
 
 
  ——解读武汉市“教师队伍建设年”

  推进教育均衡发展关乎千家万户,其中,办学条件改善是“基础”,教师队伍建设是“关键”,教育质量提高是“落脚点”。如何破解长期以来制约基础教育发展过程中师资水平难以得到有效提高的现实瓶颈,实现教育内涵发展,是问题的关键所在。

  今年初,武汉市启动“教师队伍建设年”。半年的探索实践表明,推进教育均衡发展,不是把好的学校降标来均衡,而是要把差的学校办好。同时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的目标是在均衡的基础上走向优质,要通过教师队伍建设,提升教育发展整体水平,扩大优质教育资源的辐射范围。

  市委教育工委书记靳雁指出:教师是教育事业第一资源与核心要素。切实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对于实现教育科学发展、跨越发展具有深远意义。近年来,武汉市每年投入2000万元专项经费用于教师培训,从2010年统计数据来看,全市基础教育现有专职教师73807人,参加市级培训的教师达到12985人,农村教师6421人。据最新数据显示,小学教师专科、初中教师本科、高中教师研究生学历达到率分别为84.03% 、76.95%和12.86 %;幼儿园、小学、初中和高中教师获得高级及以上职称比例分别为18.82%、66.68%、21.92%和38.70%。与上年同期相比,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我市各级各类学校教师队伍结构正在发生积极变化。

  但是,随着武汉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发展,“结构大调整,城乡大建设,改革大推进,民生大改善”成为武汉“十二五”发展的主旋律,武汉教育站在了重大战略转型的历史高点。教育不仅要让老百姓“有学上”更要“上好学”,教育内涵发展不仅是实现教育公平更要提升教育品质。如果说,基础教育的发展重点是科学合理规划布局、着力全面提升学校办学条件,突出加大对薄弱学校投入,那么核心和关键是教师资源均衡化,后者比前者更为重要,更为紧迫。从基础教育发展趋势不难看出,武汉教师队伍建设还面临着诸多困难和突出问题,特别是少数教师师德素养缺失,业务素质有待提升,区域、城乡、校际师资力量欠均衡,结构性短缺矛盾日益突出。当前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已经成为保证教育事业持续发展的一项重要而紧迫的任务。

  市委教育工委、市教育局将2011年确定为全市“教师队伍建设年”,并提出:实施“五大行动”,打造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高素质教师队伍。市教育局局长谢世腰在启动大会上说:“抓紧、抓好、抓落实‘教师队伍建设年’活动,助力武汉城市转型,是武汉基础教育均衡发展肩负的历史使命,也是武汉基础教育在新起点实现新跨越发展的历史使命和现实任务。”

  把脉基础教育均衡发展,聚焦“五大行动”,积极谋划、务实前行,武汉基础教育正沿着新的成长空间和发展机遇奋力前行。

  核心提示

  规范教师管理行动

  教育内涵发展的

  创新力

  近年来,我市基础教育不断推进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建立健全区域内教师有序流动机制,缩小区域内校际间办学差距,但仍不能完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和人民群众接受更多更好教育的新期盼。为此,市委教育工委、市教育局突出把“教师队伍建设年”作为加强教师资源统筹管理与合理配置的推进器,进一步促进基础教育的均衡发展。

  我市根据教师队伍建设整体需要,适当补充教师,改善教师队伍结构,2011年全市公开招聘补充新教师563人,优先向薄弱学校,尤其是农村义务教育学校补充紧缺学科教师138人。5月29日,3000余名社会人员到江汉大学参加高中教师资格考试,这是我市为拓宽师资来源、优化队伍结构的重要工作。

  为优化教师资源配置、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我市积极探索教师交流工作。2007年,市教育局在硚口区、汉阳区试点的基础上,制定了《关于推进义务教育阶段教师交流工作的意见》,以“市区统筹、以区为主、合理规划、分段实施”的原则,促进教师由超编学校向缺编学校、由优质学校向薄弱学校、由城镇学校向农村学校流动。 2010年参加交流的教师人数达到2776人。

  汉南区积极创新管理模式,推出义务教育“捆绑式”发展新举措,将区内优质学校和薄弱学校的师资队伍、教育教学管理和质量考核捆绑在一起,实现学校共同提高,共同发展。

  新洲区在“十一五”期间开始调整中小学布局,但城乡学校规模、校际之间、师资力量、办学条件、教研水平差距较为突出。新洲区以阳逻街小学为试点探索学区共同体,依据“街乡互动、区域联动、典型带动”的模式,将10所小学分成3个学区,实现管理资源共享、人才资源共享、设施资源共享、环境资源共享、信息资源共享。一位校长说:“学区共同体促进校际交流,促进教师专业发展。”一位教师说:“在一次又一次的共同备课中,我学到不少方法,积累许多经验。”

  “教师队伍建设年”明确提出,探索建立“区管编制、校管岗位”的义务教育教师管理制度,以学区制、走教制为突破,推进义务教育学校教师交流工作。汉南的捆绑式发展和新洲“学区共同体”正是一种有效的尝试。

  盘点四

  新教师代表进行入职宣誓

  盘点一 师德建设行动 教育内涵发展的融合力

  市教育局副局长田文江认为:办人民满意教育,提高教师队伍素质最为关键。让人民满意的教师队伍,树立良好的师表形象,可有效弥补教育均衡发展存在的不足,从而推动基础教育内涵发展。

  基于这个共识,武汉市上下一盘棋,扬师德,正师风,开展师德主题教育活动。江岸区开展“最给力教师”海选活动。硚口区直面师德问题, 开展“飞行”检查。汉阳区“争先创优,做智慧型教师”。武昌区以“立师德,树形象,做学生喜爱的教师”为主题,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洪山区结合实际,借助政府课题的“牵引力”、人大的“推动力”,强力推进专题活动。东西湖区开展师德承诺活动。汉南区组织“关爱学生、爱心辅导”活动,号召近400名骨干教师义务为家庭贫困学生、身体残疾和留守儿童进行爱心辅导。江夏区法泗镇中小学校重点开展“教师补位当家长,诚心关爱留守儿童”活动。新洲区开展首届10名“师德模范”评选,并组织师德报告团巡回演讲,让身边教师说身边事,受到教师们热捧。蔡甸区开展“我为教育献一策”活动。东湖开发区“千名教师访万家”,树立教师“以身立德、以身立教”的良好形象。

  “自闭症儿童有个可爱别名——星星的孩子……陈老师就是这样用银河般的爱守护着星星的孩子,让他健康快乐地成长!”这是青山区“让银河般的师爱在青山绽放”主题演讲比赛的片段。春意盎然的4月,暖意融融,全市16个赛区与春天同行,结合实际,精心策划,万余名教师饱含激情参加。5月13日,脱颖而出的18名选手在“我的师德宣言”决赛中一展风采。

  今年,武汉市教育局还聘请了30位“特邀监督员”,加强师德师风监督。特邀监督员一行在暗访抽查中,对这样一位教师留下深刻印象。

  53岁的女教师何福芹,在黄陂区前川三中教了30多年的数学。她很普通,一辈子就是一名老师。可她也不普通,她是2000年湖北省理科状元的妈妈,更是学生心目中的“何妈妈”。

  30多年的教学中,班上哪个同学的学习需要加强她最清楚,谁在进步她如数家珍,她整天就牵挂着帮孩子们补习纠错。课间、课后、节假日,她总见缝插针,给学习“不稳当”学生们免费补课。当老师们笑问她为何这样做时,她乐呵呵地说:“他们是我的乖乖。”王宇、吴丽雯、杜静等学生,都忘不了中考前那段时间,何老师把他们带回家免费吃住,为的就是能随时查漏补缺,做好考前冲刺。

  现在,前川三中有一群老师也跟何老师一样,免费给学生补课。特邀监督员市政府参事赵慧说:“一名老师多年如一日坚持为学生免费补课,难能可贵。一个人带出一群人为学生免费补课,更是体现出一种新风尚。”

  2011年高考,武汉一中张旭老师身穿大红连衣裙,以无比灿烂的笑容迎接学生,这一画面感动了网友,被誉为“武汉最美的班主任”。谢世腰接受采访时说,张旭老师在学生人生最关键的时刻,用自信甜美的笑容传达出鼓励和关爱,她的微笑会让学生铭记终生,让紧张焦虑的家长也倍感鼓舞。

  “教师队伍建设年”大力倡导“爱岗敬业、关爱学生、教书育人、为人师表、奉献社会”的职业精神,全市有着千千万万的何福芹、张旭老师,他们饱含着对教师职业和学生深沉的爱,勤勤恳恳坚守着内心美丽的花园。

  盘点五

  参加培训的教师进行科学探究

  盘点二 专业能力提升行动 教育内涵发展的驱动力

  关爱教师行动

  教育内涵发展的

  保障力

  按照“关爱每一个学生,办好每一所学校”的指导思想和各类教育协调发展,实现基础教育内涵发展的建设原则,我市首先明确当前教师专业发展要紧密结合武汉基础教育的实际情况,以校为本,组织岗位技能研训活动,重点做好骨干教师培训重点项目和管理,推进“农村教师素质提高”工程,多方举措,使教师专业能力提升行动朝着科学性、开放性、实用性相结合的方向发展。

  6月初,我市教师培训管理信息平台正式运行,只要输入教师姓名,轻轻一点鼠标,教师基本信息、培训状况及时可见,这是全市教师继续教育的重大突破。目前培训管理信息平台具有以下功能:随时、快速、准确地检索全市基础教育教师信息;全市教师培训基地全部联网;系统维护简单便捷。

  实现教育内涵发展,教育信息化是非常重要的手段和措施。经过探索和实践,未来我市将健全终生教育体系,打破现实壁垒,实现大培训理念,开展远程培训,建立培训学分制,推出“培训一路通”。

  为进一步转变教育观念,很多区组织读书、专家讲坛等形式多样的活动。汉阳区启动“阅读工程”,定期举办“晴川讲坛”,以人文、科学、教育、审美、心理等知识为主题,通过“专家讲坛”促进教师阅读,目前讲学36场;以“晴川文化”为主线,开展读书节、学习沙龙等交流活动,提倡读书中的教师最美。洪山“紫崧·大家讲堂” 以江苏洋思中学刘金玉教授《以人为本、实事求是、遵循规律、用心打造高效课堂》开坛首讲以来,“大家思想、大家智慧、大家舞台”深受洪山教育人喜爱。东湖开发区斥资180万元,依托上海恩洪教育投资管理有限公司开展高端培训,研制有效德育、高效课堂、实效管理实施方案。

  为促进教师自主发展和学习型组织建设,各区积极推进形式多样的校本研修工作,全市将创建50所校本研修示范校。东西湖区遵循学校分片实际,积极探索灵活、多元校本研修方式。如构建基于教师专业发展网络平台的校本研修模式;基于专题研究的校本研修模式;基于教师个人教育教学改进计划的校本研修模式等,通过名人讲座、教科研引领、岗位练兵、素质比拼和吴天祥青年教师协作组行动,校本研修内容丰富,形式多样。蔡甸区校本研修异彩纷呈,如汉阳一中推行“1.2.1三案导学”教学模式,充分体现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方法。东湖开发区光谷一小制定完善的校本研修制度。武汉开发区神龙小学启动学校教师成长的“三个基地”:“新手教师成长基地”、“成熟教师突破基地”和“明星教师打造基地”,走教师专业发展特色建设之路。常青实验小学形成“共同研究体”,拓展教师专业成长的宽度。童馨幼儿园以叙事为载体,唤醒教师专业主体意识。

  教师发展是实现教育发展的前提和保证。保持教师队伍稳定,使广大教师安教、乐教,让教师感到职业幸福感,是教育内涵发展不断思考和探索的问题。我市积极营造和谐的工作环境,搭建广阔的发展平台,让学校成为教师幸福成长的驿站。市教育局在“教师队伍建设年”中明确提出:今年新建13个区级教师心理工作室,组织开展文娱体育、心理辅导等活动。

  2008年,我国首家中小学教师心理工作室在武汉挂牌成立。该工作室以长江为界,分设江南、江北两个工作点,点内设有供教师个人倾诉烦恼、接受个别辅导和咨询的“心灵驿站”,开展集体辅导和活动的“活动绿洲”,组织心理健康知识培训及讲座的“培训园地”,同时还开通了心理咨询热线,30多人的专兼职专家团队为老师们提供专业的辅导和服务。

  两年多来,两个工作点共开展教师团体心理辅导206次,参加人数6600余人;举办心理健康知识讲座106场,培训校长、教师1.2万人;多次接待省内同行的参观,接受多家媒体采访,产生了良好的社会影响。通过武汉教育信息网网上测评和对部分中小学抽样问卷,两个工作点在服务区域教师中的知晓度和满意度均逐年上升。

  作为“关爱教师行动”的重要内容之一,全市将新增13个区级教师心理工作室,覆盖所有城区,为缓解教师心理压力、维护教师心理健康提供服务,江北、江南工作点将作为中心工作室,和各区教师心理工作室一起共同维护和促进教师心理健康。

  推进教育内涵发展,有利于缩小学校之间办学水平差异,整体提升教育质量;有利于城乡一体化发展,逐步缩小城乡差别;有利于解决区域经济社会不平衡问题,提高教育水平。

  在这一过程中,教师队伍建设是关键。

  武汉名师、美术特级教师朱公瑾展示书法

  盘点三 教育专家培养行动 教育内涵发展的软实力

  教育要实现内涵发展,建设有影响力的教育专家和高素质的教育团队是根本保证。但如何有效提高教师队伍整体素质,却是教育发展的“短板”。以2010年统计为例,武汉基础教育现有在职特级教师249人,市名师59人,省名师43人,市学科带头人735人,市优秀青年教师756人。和全市专职教师7万多人相比,数量相对偏低;35岁以下年轻教师占39.2%,他们的成长需较长周期,缺乏教育经验,急需得到高水平专业引领。

  为实现在较高层面上培养更多的骨干教师,我市创建了第二批37个“武汉市教育界名师工作室”。谢世腰认为,以“名师工作室”为载体,以授徒方式开展学习交流活动,在师徒共同成长中实现优质教育资源的软流动,从而推进教育均衡发展。

  名师之“名”在哪里?以怎样的方式实现软流动?英语名师谢华之工作室带来有益的启示。谢华之曾动情地说:“一杯清茶,几条板凳,就是我们的工作室。”一年多来,他把这样的流动“工作室”放在武汉二中,放在市二十一中,还有蔡甸区高庙中学、黄陂区王家河中学、江夏区土地堂中学……每到一处,都受到所有英语教师的热捧。谢华之的工作室有签约弟子7人,访问弟子6人,现增加西藏中学挂名弟子3人。谢华之团队17人,在送课、评课、调研、专题报告和读书交流中,将优质学校和薄弱学校、城区学校和农村学校一线牵,名师成为“公共财富”。

  市二十一中是江岸区一所老校,也是一所薄弱学校,依托谢华之的名师效应,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今年上半年,谢华之已开展活动12次,其中同课异构老师们很喜欢,执教一堂课,其他弟子依据同一课例展开说课,智慧与智慧碰撞,取长补短,提高教学效果,每逢这种活动,全区英语教师纷纷换课参加。江岸区教育局副局长赵明说:“此时,我是作为一个英语老师来参加谢华之工作室的活动,这个活动紧紧围绕江岸教育的均衡发展,首先从区域内逐步拓展到片区,最后发展到全区。”

  我市共7万多名教师,其中4成多在农村。农村教师长期处于较为封闭、落后的环境中,信息来源不畅通,教育观念陈旧。武汉名师工作室建立之初就明确要求,每位名师不仅确定1所城区学校,还要确定1所农村偏远学校作为实验基地,开展对口交流,组织形式多样的活动,无形放大“名师工作室”的辐射效应。

  如何让一所学校拥有更多的名师资源,是令人困扰的教育难题,西藏中学借力名师的做法值得借鉴。西藏中学创办时间不长,是一所民族学校,现有教师80人,没有特级教师,没有市学科带头人,为此,我市新增名师工作室一项特殊任务:将该校骨干教师对口培养纳入重点工作内容之一。5月12日,王先海、郭希连、谢华之、虞京蕾、刘汝明、何文浩、刘华章、张华、蒋细旺、高文桥和朱公瑾等11位名师,和弟子一起,集中在西藏中学为语文、数学、英语、政治、历史、物理、化学、地理、生物、体育、美术11个学科教师“问诊把脉”,了解教师状况,研讨课堂教学,制定近期发展计划,活动反响很大。
 
 

 


—— 信息源自:

 
产品推荐


中国教育家协会 版权所有
中华人民共和国 京ICP证000045号-83
项目合作:010-64803353
邮箱:bj64801986@126.com

香港通讯地址:香港兴发街邮政局38062信箱
中国香港政府注册登记号:18159887-038-01-06-0
咨询电话:010-64803658 香港电话:852-2915.7428 传真:852-2915.63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