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高考高校招生无序竞争原因解析
正当的、有序的竞争对高考招生改革会起到一种正向的促进作用,激发高招领域的活力。但是我们看到有些高校之间出现了恶性的、无序的竞争,为了拉到生源甚至不择手段诋毁、贬低对方学校。这些做法不仅损害了学校的声誉,损害了考生的利益,同时也损害了高招改革的公平公正。
出现高校招生无序竞争原因有五:
其一,全球范围内高等教育竞争加剧。高等教育生源竞争加剧已成为全世界尤其是发达国家或地区的共同趋势。我国自加入WTO后,境外高校生源竞争的触角也越来越广泛地伸向我国大陆,使大陆高校尤其是名校之间对优质生源的竞争日趋激烈。
其二,录取标准单一,“唯高分考生是取”。自1952年建立统一高考制度迄今,高考分数始终是最重要乃至唯一的录取依据,这一做法固然公平刚性、简单易行,但也强化了“分数至上”观念。
其三,人才评价观念落后、标准不科学。高校在“人才”与“高分考生”之间简单划等号,一味地进行“分数崇拜”、“状元崇拜”,不计代价乃至不择手段抢夺高分考生,使大学这一原本神圣的学术殿堂斯文扫地、情状难堪。
其四,教育评价的功利化。来自高校外部包括大学排行榜在内的各种社会评价,都很看重各校高考分数线和网罗到的高考状元数量,生源成为衡量高校实力的重要标准,高校不得不想方设法来满足并尽可能超过这些评价指标。
其五,招生制度不完善。在高考分数“一统天下”的录取体制下,高考录取基本上由录取软件“说了算”,作为招生单位的高校却没有发言权,以至于有的高校自嘲自己只有迎接新生的权利,高校的“招生办”应当改为“接生办”。考生虽然在报考前有选择志愿的权利,但报考后却只能“听天由命”。现在许多名校所热衷的预录取,对考生也是一个颇有迷惑性的“诱人陷阱”。但预录取只是一种不受法律保护的录取意向,对招生学校的承诺并没有约束力,致使考生利益受损时投诉无门,只能“吃哑巴亏”。由于考生在录取后没有选择与比较的余地,高校抱着“抢到一个是一个”的心态陷入无序竞争也就不足为怪了。
高校生源竞争是世界各国的普遍现象。竞争不是问题,如何竞争才是问题。良性竞争有助于推动高等教育健康发展,恶性竞争有害于高等教育的可持续发展。愈演愈烈的生源混战已经向高校发出了竞争失序的危险信号,到了该警醒与整治的时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