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家协会诚邀学校教育机构广泛联盟,多赢合作共谋发展!

本站首页 广告服务 旧版回顾 会员注册 会员服务 申请友情连接

全国优秀研究生院校报考指南 中国教育第一网欢迎您!今天是

用户登陆口

首页 教育新闻 院校大全 高考招生 考研招生 留学移民 电脑培训 中考信息
各省动态 少儿教育 家庭教育 远程教育 特殊教育 职成教育 就业中心 教育家
教学技术 教学产品 科技发展 高校后勤 教育论坛 热点资讯 国际交际 教育博客
资讯搜索:

中国教育资源不均衡加剧 穷孩子为何难“跳龙门”

--------------------------------------------------------------------------------
点击次数:2027  发布时间:2011-9-1 9:23:24

  又是一年新生入学季。8月下旬,大学一年级的新生陆续走进校园,伴随着越来越凉爽的早秋的风,这些刚刚告别高中时代的骄子们,兴奋而有些紧张地开始了人生中最重要的四年学业。

  然而,一个现象却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甚至警觉——中国一线高校的农村学生越来越少了。

  前不久,关于“寒门难出贵子”的讨论在互联网上迅速蔓延,与此同时,《南方周末》的一篇《穷孩子没有春天?——寒门子弟为何离一线高校越来越远》报道,更是备受各界关注。

  报道称,“出身越底层,上的学校越差”这一趋势正在被加剧和固化。30年来,国家的转型在继续,但底层个体命运的转型,却在逐渐陷入停顿。  

  文章援引“我国高等教育公平问题研究”一文中有关数据表明,中国重点大学农村学生比例自1990年代起不断滑落;北大农村学生所占比例从三成落至一成;清华2010级农村生源仅占17%。

  到底是何种原因造成“寒门再难出贵子”?有人把这种现象归罪于当下的一些高考政策。一位负责在地方招生的北京某名牌大学教师表示,“保送、加分、自招等高考政策叠加了优越家庭的优势,寒门子弟拿什么和他们竞争?靠什么改变命运?”

  在求职上,农村学生同样处于劣势。现实屡屡表明,竞争者个人能力不再重要,重要的是家庭背景和人脉关系;这在一些公务员考试和垄断国企招聘时,表现得尤其明显。于是,“贫二代”、“富二代”、“官二代”等概念日渐清晰,人们感到改变命运的渠道越来越窄。

  教育资源的不均衡正在加剧,这不仅体现在高校上,也体现在城市里。这种不均衡,一方面令农村孩子从幼儿园开始,就已经输在了起跑线上。一方面又让城里孩子天然分出了贵贱——即使你随父母进了城,其外来人员子女的“出身”依然让你难以和城里孩子同享城里的教育资源。

  农民工子弟学校总是简陋而地处偏远,一不小心,还有被拆掉的可能。不管你有多优秀,不管你在北京住多久,哪怕你是在北京出生,从零岁一直到18岁考大学,你从未离开过北京,但由于你没有北京户口,你依然是个外地生。你中考成绩很优秀,但你的考生信息表上,却赫然印着:“该考生无报考资格”这样让人气馁和自卑的铅字……

  如今,农村孩子想的是“有没有学上”,城里孩子想的则是“上什么样的学”。在城里,你可以有N多种选择,来铺就和设计未来的道路。当山里孩子怕磨坏了新买的鞋,把鞋挎在脖子上,光着脚丫去上学的时候,城里孩子正坐在一年8万元学费的国际班里,听外教讲那些有趣的“美国往事”……

  也许你会说,这一切都是命运,是阶层不同,城里孩子和农村孩子本就生活在两个世界。但不要忘记,抛开家庭条件这一“客观”因素,我们忽视了一个更重要的,也是最残酷的现实,那就是受教育的“权利”难以抗衡无处不在的“权力”。

  上海大学顾骏教授认为:中国阶层划分应该用一个同心圆来表述,而同心圆的核心就是“权力”;离权力越远的人,就像螺旋  转动一样,被抛出局外。

  在笔者看来,这一划分不仅形象地描述了中国阶层的现状,也指出了阶层固化的根源,即权力的异化。公共权力私有化、部门化,权力部门利益化,部门利益制度化,权力使用交易化等,都是权力异化的表征;而阶层固化则是权力异化的副产品。

  要想“寒门出贵子”存在可能,归根结底是要约束与规范公权力,以保障公民平等的受教育权、平等的竞争机会和上升通道。

  一项统计显示,近两年来,中国城乡大学生的比例不断扩大,农村大学生占比不到20%。而在上世纪80年代,高校中农村生源占30%以上。苦读之路已经艰难,山里孩子“跳龙门”渐成遥远记忆。

  如今许多 “90后”农村子弟,虽然同样背负着家庭乃至整个家族的厚重期望,却已经没有他们的乡村前辈们幸运。

  一位大学教授表示,家庭相对富裕的城市孩子,能够上较好的大学,获得更大教育回报,而家庭贫寒的农村孩子,则只能上一般大学,获得较低的教育回报。“这种现象伤害的不仅是学生,更是农村家庭的教育希望。”   

 


—— 信息源自:中国广播网民声论坛

 
产品推荐


中国教育家协会 版权所有
中华人民共和国 京ICP证000045号-83
项目合作:010-64803353
邮箱:bj64801986@126.com

香港通讯地址:香港兴发街邮政局38062信箱
中国香港政府注册登记号:18159887-038-01-06-0
咨询电话:010-64803658 香港电话:852-2915.7428 传真:852-2915.63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