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常州市第十次党代会提出的战略目标,5年来,常州教育敢为人先、锐意创新,形成了“基础教育高质量、职业教育高水平、高等教育有特色、社会教育有成效”的良好发展态势。
教育发展水平快速提升。到2010年,学前三年教育普及率、适龄儿童少年义务教育入学率、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达100%,残障儿童入学率达98%以上,中职中级工考核通过率达98%,高职高级工考核通过率达80%,中、高职就业率均达98%以上,普职教比保持1:1左右,18-22周岁适龄人口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51.69%,实现了高等教育普及化,大学毕业生就业率达95%以上,新增劳动力人均受教育年限14.4年。
教育体系建设日臻完善。率先在全省调整教育布局结构,全市幼儿园、中小学、职业学校分别从“十五”末的223所、456所、37所,调整为2010年的207所、353所、26所,成立常州大学,科教城成为全省唯一的省级高职教育示范园区,基本形成初等教育、中等教育、高等教育互相衔接的教育结构,以及与常州人口变化、产业调整和城市建设相协调的学校布局。终身教育体系框架初步形成,成立了全省首家社区大学,建立常州市终身教育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初步形成了社区大学、社区学院、社区教育中心、居民(职工、村民)学习点四级社区教育网络,为广大市民打造了15分钟学习圈,所有辖市、区均建成省级以上社区教育实验区(其中国家级2个),所有社区培训学院均完成省级创建。
优质均衡发展得到落实。优质资源不断扩大,全市省级优质幼儿园126所、优质中小学226所,占比超过65%,就读人数占比75%以上;公办高中100%成为省三星级以上高中,其中18所为四星级高中,占比48%以上。100%的职业学校创成省三星级以上职业学校。城乡、群体、校际教育差距不断缩小,办学条件不断改善,全市所有公办独立建制中小学达省二类以上标准,所有辖市、区建成江苏省教育基本现代化县(市、区),100%中小学建成校园网。深入推进“蓝天计划”、“春晖工程”、“帮困助学工程”,全面实施免费义务教育,使在常就读的孩子都能享受均等的基本教育服务,全市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接受义务教育普及率100%、公办学校吸纳比例达85.17%。在省公众满意度测评中,常州中小学教育服务满意度全省最高。
素质教育取得丰硕成果。扎实推进“书法教育百千万工程”、“特色学校创建”、“阳光体育行动”、“心理健康工程”等,学生全面发展得到落实、成效明显,被评为全省唯一的“全国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先进城市”。全方位推进和实施新一轮义务教育阶段、普通高中阶段和职业教育课程改革,教师角色和行为发生重大转变,课堂教学面貌产生积极变化,评价机制逐步完善,教育质量高位攀升,被确定为“全国体育中考改革试点城市”、首批“全国课外文体活动示范区”。
教师队伍素质不断优化。建立和完善教师职业道德评价、考核、奖惩机制,制订“八要十不”师德自律规定和行风建设18条惠民措施,实施“168”爱生行动工程、师德建设月等创新举措,高尚师德得到弘扬,严谨教风不断形成。实施“名教师工作室”、优秀教师“五级阶梯”建设和教育硕士计划,全市有省人民教育家培养对象5名、教授级高级教师10名、在职特级教师64名、名教师工作室42个,中小学中高级职称教师比例达60%以上,高校具有副高以上职称教师比例达30%以上,市级“五级阶梯”教师占比达15%以上。常州被评为省师资队伍建设先进市。
体制机制改革渐趋深入。政府投入机制逐步完善,义务教育“以县为主”管理体制逐步到位,县级政府办学职责不断强化,乡镇(街道)办学积极性有效发挥,2006年以来,全市累计投入近30亿元实施重点项目建设,完成建筑面积超过167万平方米。办学体制改革有序推进,建立民办学校准入、扶持和管理机制,基本形成公民办教育共同发展的多元办学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