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家协会诚邀学校教育机构广泛联盟,多赢合作共谋发展!

本站首页 广告服务 旧版回顾 会员注册 会员服务 申请友情连接

全国优秀研究生院校报考指南 中国教育第一网欢迎您!今天是

用户登陆口

首页 教育新闻 院校大全 高考招生 考研招生 留学移民 电脑培训 中考信息
各省动态 少儿教育 家庭教育 远程教育 特殊教育 职成教育 就业中心 教育家
教学技术 教学产品 科技发展 高校后勤 教育论坛 热点资讯 国际交际 教育博客
资讯搜索:

六问内地高考高材生选择香港

--------------------------------------------------------------------------------
点击次数:2540  发布时间:2011-7-30 12:14:18

 

     “尝试不一样的教育体制”,这是今年北京高考状元梁倩道出最终选择香港高校的原因。和往年一样,今年众多内地高考状元放弃北大清华,选择港校深造,再度引起两地媒体热议。港校凭什么在内地“捏尖”?两地间高校生源争夺战现象烽烟再起?内地高等学府失宠?
    近年来香港多所高校招录内地生一览

    先来看香港高校提供给本网的一组数据:

    香港大学今年共收到来自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的内地本科生入学申请10362份,报考情况热烈,考生学术等各方面的水平高,其中拥有“省市状元”头衔的申请者就超过40人。最终,港大录取291名,获录学生在高考中取得极优异成绩,各方面表现优秀,其中17名更是高考中的“省市状元”。

    香港中文大学在统招招生录取的考生都相当优秀,高考成绩在所属省市中皆名列前茅。今年录取的考生近乎全数排名在全省/直辖市/自治区的前0.1%之内,位列省市三甲的有45人,位列前五名的接近60人。

    香港科技大学2011 年共收到4062 份申请,大部份的申请来自北京(23.3%)及广东(21.5%),而上海考生人数约占总体9.1%。该校邀请全国1181 名优秀高考生参加面试,出席率达87.9%,最后共有168 名同学确认接受录取。

    香港理工大学2011年申请入学人数约4200名,录取人数240名。

    岭南大学自1999年开始招收内地学生,先后共有910多名内地生入读岭大的本科生及研究生课程,或参与交流学习。

    香港城市大学则在过去几年在内地每年招约两百人。

    数字为真,折射现象,不难看出,内地学子选择香港院校已渐成趋势。香港高校与内地多所著名学府间默默形成一种多足鼎立的招生之战格局。在这一现象之中,可从六大问题中得出些许解释。

    一问:香港高校与内地“抢状元”?

    香港高校是特意到内地抢高考状元吗?回看2005年,内地省市11名高考状元申请入读港大被拒之门外,他们的面试成绩与港校要求的差距,引起舆论关注。可见,抢状元,是一种假象,港校其实并不“稀罕”状元。

    “我们没有真的去抢状元!”,这是近日香港大学校长徐立之对内地媒体的一句告白。

    事实上,香港高校更注重以国际化视野进行“学生全面素质培养”,他们并不在乎学生的状元身份。高考分数仅是港校招生一个参考。

    港校招考面试多采英语小组讨论形式进行,考官于应试者应考过程中着重观察考生心理素质、应对与沟通能力、团队合作能力,以及对各类不同事务的兴趣、看法与见解等。面试时,考生阐述理念观点立场要言之有物、条理清晰、有逻辑性。

    再看几道面试题:“男主外、女主内能否换一下”、“假设你爸爸生病还有1年就会过世,你会怎么做?”、“香港60岁退休,你觉得合理吗?”、“现在中国年轻人不想要孩子,原因是什么?对社会经济发展有何影响?”……

    引用香港大学“中国事务处”黄依倩的话说:“这里(港大)竞争非常大,除了学习,学生还要做好许多事情。”

    内地高考分数最高者谓之状元,由上析之,港校眼中的状元,此状元非彼状元,港校舍弃的是“高分低能”。不难发现,港校要的是有较强独立思考与自理能力、能独立做决定、有自己想法、能面对挑战的高素质人才。

    二问:港校与内地高校是竞争关系?

    表象看来,内地学府与香港高校间俨然在上演一场激烈的“没有硝烟”的生源争夺战。两地的高校真的是一种竞争关系吗?

    香港中文大学入学及学生资助处陈敬航在邮件中这样回答中新网记者:近年内地学生对优质的高等教育需求日殷,中大在内地招收本科生可让内地学生多一个选择,以及为有意来港升学的学生提供机会。内地每年有大量的高考精英,而香港各院校在内地招生的名额有限,说不上与内地院校竞争生源。

    香港科技大学本科招生及入学事务处林凯谦在接受中新网采访时指,两地优秀大学众多,每所都各具特色,各有优势。香港院校的教育模式与内地高校截然不同,成为内地莘莘学子的另一升学选择。

    香港理工大学内地事务处沈君倩在这个问题上这样回复本网记者,她亦不认为两地院校是一种竞争关系,在她看来,内地与香港高校可以为同学提供更多选择机会,同时相互学习。
   
    香港城市大学招生部门也表示,港校为内地学生提供了多一个选择,基于香港院校在内地招生的总额不多,不存在竞争问题。

    香港大学工作人员此前则对《新京报》表示,港大跟北大、清华有很好的合作关系。北大、清华帮港大委培学生,港大也经常鼓励有意向选择去北大、清华的学生。港校跟内地高校不像媒体所猜测的那种竞争对手的关系。

    三问:香港高校的优势究竟何在?

    一众状元不约而同选择香港的大学,探究原因并非偶然,他们敏锐观察到了香港高校的优势。

    北京文科状元、北京四中考生梁倩说,去香港的主要原因并非奖学金,而是希望能多了解香港,尝试不一样的教育体制。在她眼中,香港高校更加开放和自由,更加国际化。

    “我很想去香港大学读书,因为香港是国际经济中心,学经济可以去香港是比较好的。”云南文科状元刘毅文这样认为。

    香港是为人所熟知的国际大都市,具有任何内地城市无法比拟的国际化优势。从国际大学排名看,几所港校排名通常都比内地高校靠前。香港高校“宽进严出”,教育体制更具活力,在课程设置、授课理念、学习氛围、外语环境等方面都有优势,国际化的教育理念和开放视野的教育导向,为香港高校赢得了世界的认同。

    而港校高额奖学金制度,与内地院校相比颇具优势,“抢人”功不可没。香港大学给中新网记者提供的书面材料就提及,该校为内地生提供不同额度的奖学金,全额奖学金每年港币16万元。这其中,足以应付学生在学费(每年港币11.9万元)﹑住宿费(每年1万多)及基本生活费等方面的开支。

    此外,根据港府政策,在港校就读的内地生毕业后找到一份一年合约的工作就可留在香港,而在香港连续工作生活7年,就可拿到永久香港居民的身份证。这也是众多内地生选择赴港就学的一个原因。

    独到的教育理念也成为吸引内地优秀学生的一大因素。香港中文大学入学及学生资助处陈敬航对中新网记者举例说,中大是香港唯一一所采用书院制的高等学府、该校国际排名超前、师资卓越、具国际化教学环境、学生更有非常多的机会往外地交流。
   
    香港岭南大学招生部门则说,岭大提倡博雅教育,强调全人发展,注重培养学生渊博的学识、独立思考和判断能力、待人接物的正确态度,以及服务社会的使命感,让学生在瞬息万变而日趋全球化的社会中自立自强。相信岭大的博雅教育,对香港、内地以至外国学生而言,都具有一定的吸引力。

    香港城市大学则为学生提供到世界顶尖学府的交流和实习机会,学而优则专,培养专业型领袖人才。学生也能在香港接触到国际企业未来顾主,比如,城大商学院每年派学生前往美国佛罗理达的迪斯尼公司进行实习交流,为学生旷阔视野,可为将来的人生旅程做好准备。

    正是考虑了香港高校的上述优势,一些内地高材生愿意走入陌生的香港去求学。不过,被港校录取,对于内地生来说,只是一个新的起点。

    四问:内地学生赴港后表现如何?

    那么,内地高材生进入香港高等学府后,表现究竟如何?学习、科研能力,以及适应能力怎么样?是否一如既往地优秀呢?

    香港理工大学中国内地事务处副主任沈君倩回复本网采访时指出,内地学生一般都勤奋上进,适应力强。

    香港科技大学林凯谦对中新网记者明确表示,在该校读书的内地学子勤奋好学、积极上进。他指出,这些学子不仅学业成绩出众,大多数人都积极参加各种各样的活动。“香港的生活及科大的学习环境,绝大部分同学都能很快适应。”

    香港中文大学在接受中新网记者采访时说,该校在内地录取的学生大部分都是高考名列前茅的尖子,入学后也能保持优秀的表现。在学期间,不少也因成绩优秀或表现出色而获得不同的奖学金。
   
    该校特别举例说, 2007年香港区“罗德学人”张天羽,就是该校首位获此殊荣的内地生。据指出,“罗德学人”是一项很高的荣誉,香港每年只有一人获奖,美国前总统克林顿也曾获此奖项。

    香港城市大学对本网表示,内地生勤奋好学,学科基础扎实,善于把握机会。学习、科研及适应能力均很强。

    该校同时指出,个别来自偏远地区的学生在初到香港时,依然相当依赖老师和书本,不容易接受互动和群体学习方式。英语授课对内地部分学生来说有一定难度,他们对很多英文专有名词不太熟悉,聆听能力相对较弱。但整体来说,大部分内地生都能适应香港及城大的生活。

    岭南大学也对内地生勤奋上进的学习态度表示赞赏,该校同时也安排多项活动和辅导服务,协助内地生融入校园,适应香港的生活。

    由此可见,繁重的学业压力下,港校内地生以自己的勤奋刻苦赢得了港校的尊重和认可。

    五问:港校内地学生最后去向何方?
   
    香港科大提供给中新网的数据显示,2010年该校内地毕业生约56%留港工作,也不乏选择出国升学及留港升读研究生课程,另有少数学生选择返回内地或出外就业。

    香港中文大学对中新网说,过往在该校毕业的内地本科生无论在就业或进修方面,均有极佳发展:当中有不少同学为跨国企业聘任,也有人任职内地政府机构。而大部分内地生毕业后留港或到海外知名学府继续进修。

    该校2010年度的数据显示,在港就业的为60%;在内地就业的占4%;在港进修的是23%;海外进修的为13%。

    香港理工大学提供给本网的数据显示,毕业生毕业后留港就业和留港升学占大多数,约百分之七十。

    香港城市大学提供的最新调查结果则显示,百分之五十四内地生毕业后选择海外与留港继续攻读硕博,百分之四十的内地生毕业后选择留港工作,百分之六的内地生选择回原居地或其它。

    据此可知,高程度与国际接轨,为港校学生出国深造等打好基础,香港的优秀大学成为许多学生冲击世界顶尖大学的跳板;也有许多学生毕业后留港或到海外工作,他们当中不少人被世界知名企业录用。这是香港高校优势的又一体现。

    六问:内地高校如何迎头赶上?

    香港高校吸引内地尖子生,那么,面对优秀学生,内地的高校有哪些地方需要迎头赶上香港高校?

    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熊丙奇曾指出,在内地,一名学生只要拿到录取通知书,不出意外都能顺利毕业。这种“宽出”的教学模式使内地高校普遍存在“轻培养”的方向,这与港校“严出”的模式恰恰相反。

    南京理工大学高教研究所副研究员江雪曾表示,生源之争的风波也暴露高校在相关的社会评价机制等方面存在缺陷。

    《新华每日电讯》指出,眼下,尽管内地名校地位没有因部分优质生源流向香港高校而被“撼动”,但香港高校参与招生竞争带来的“鲇鱼效应”也不应忽视。部分内地高校过分注重经济效益轻视教学质量,过分重视科研而忽视教学。有的学校专业设置比较陈旧,教学方式比较僵化,学生学习动力不足。这些现象不改变,内地高校在考生心目中的竞争力、影响力恐怕就难以得到根本改观。

    《法制日报》认为,内地高校唯有正视现实,更新教育观念,尽快在招生制度、奖学金制度、教学和科研管理制度等方面进行实质性的改革,才可望在全球化、全方位的竞争中占据一席之地。 
   
    《人民日报海外版》援引中国农大校长柯炳生的观点说,内地高招制度应实行平行志愿,保障学生的选择权;增加统考次数,打破“一次高考定终身”;规范自主招生高校的面试等方面进行改革和完善。

    《北京晨报》援引报道指出,内地高校要争抢优质考生,就必须加快自身改革发展,这对内地高校是个不小的挑战,值得期待。

    “人生中有欢喜,难免亦常有泪,理想一起去追,无畏更无惧……”这是“香港市歌”《狮子山下》里的歌词。纵观近几年内地学子负笈香江,虽非土生土长的港人,却同样也诠释了这样的一种精神。

 


—— 信息源自:中国新闻网

 
产品推荐


中国教育家协会 版权所有
中华人民共和国 京ICP证000045号-83
项目合作:010-64803353
邮箱:bj64801986@126.com

香港通讯地址:香港兴发街邮政局38062信箱
中国香港政府注册登记号:18159887-038-01-06-0
咨询电话:010-64803658 香港电话:852-2915.7428 传真:852-2915.63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