勃利县城依傍在起伏蜿蜒的完达山旁,碾子河水在她脚下欢快地流淌。县域总面积2575平方公里,32万人口,有初中小学59所,其中农村49所,教师2207人。经过近些年网点调并工作的深入开展,全县每个乡镇只保留了1所初中和1所中心小学,县镇内有3所初中、6所完全小学和1所一贯制学校。
虽然调整后3所初中办学规模基本相当,分布也很合理,但勃利县的“择校热、择班热”问题仍然很严重。70%左右的小学毕业生都报考县第二中学,另外两所中学只有剩余的30%左右的学生报考。
如此“择校”其实就是老百姓在“择师”,教师资源分配不均衡是问题的关键。为破解这一难题,几年来,勃利县以探索实行教师交流制度为突破口,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机制保障——确保教师交流工作顺利实施
一是强化组织保障。勃利县建立了以县长为组长,主管副县长为副组长,教育、人事、财政等部门主要领导为成员的领导小组,为全力推进县域教师交流制度的实施,提供了组织保障。
二是制定推进制度。县政府2010年8月制发了《勃利县教师交流工作五年行动计划》,决定从2010年秋开始用三年时间将镇内初中教师进行全员交流。由县教育局统一调配,实行教师无校籍管理,打破工作单位终身制,教师交流工作实现常态化。
三是建立激励机制。县政府每年出资300万元作为教育基金,颁发了《勃利县教育基金使用和管理办法》(政府1号令),将参与交流的教师列入奖励对象,对业绩突出的260名教师分别给予了3000-10000元奖励,极大调动了教师参与交流的积极性。
试点先行——分步推进教师交流工作
第一阶段,试点阶段(2010年9月至2011年9月)。交流方式有两种:一种是将高中教师15名充实到薄弱初中,农村初中英语教师30人充实到乡镇小学任教,得到了学生家长的普遍认可。另一种是对镇内新初一任课教师按考核结果分学科进行均衡调配,由校长现场抽签选定教师,教育部门现场派发工作调令,77名教师在三个工作日内全部到新单位报到。第一轮试点工作圆满结束,一下子稳定了生源,校际规模基本均衡,教师无一人上访,受到家长和社会好评。
第二阶段,推广阶段(2011年9月至2014年9月)。在试点基础上,推行“大学区”交流,将全县10个乡镇按就近原则划分出五大学区,分别进行校长、教师交流,促进学区内校长、教师资源均衡。
第三阶段,普及阶段(2014年9月开始)。在前期交流基础上,进一步推行城乡教师交流。县镇内学校同乡镇学校进行双向交流,小学按一个学制、初中按两个学制的原则进行交流,每年交流面不少于15%,促进城乡学校教育均衡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