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家协会诚邀学校教育机构广泛联盟,多赢合作共谋发展!

本站首页 广告服务 旧版回顾 会员注册 会员服务 申请友情连接

全国优秀研究生院校报考指南 中国教育第一网欢迎您!今天是

用户登陆口

首页 教育新闻 院校大全 高考招生 考研招生 留学移民 电脑培训 中考信息
各省动态 少儿教育 家庭教育 远程教育 特殊教育 职成教育 就业中心 教育家
教学技术 教学产品 科技发展 高校后勤 教育论坛 热点资讯 国际交际 教育博客
资讯搜索:

如何享受平等的受教育权 乡村教师眼中的"校园危机"

--------------------------------------------------------------------------------
点击次数:3140  发布时间:2011-7-18 9:15:00

 

  目前,上海有近40万农民工子女,162所同住农民工子女学校。从2008年开始,市政府准备用3年时间全部取消农民工学校,一半学生就读公办学校,一半就读同住农民工子女学校,后者纳入市教委民办学校管理序列。转入民办学校的学生全部免除学杂费,由政府补贴每人每年2000元。

  同时,市慈善基金会也已出资500多万元资助这些学校。2009、2010年暑假,市慈善基金会以资助社会慈善公益项目方式,共出资20万元培训这些学校的管理人员。这里是奉贤区曙光小学沈建茂老师讲述:一个乡村教师眼中的“校园危机”。

  养成教育规矩从举手发言开始

  2003年,我21岁,成了曙光小学一名教师。在取得教师职业资格证书之前,我在大学里的专业是土木工程,我没有去做职业木匠或者建筑工程师,而是选择教师,纯粹是机缘巧合。

  如今,我是这所农民工同住子女学校的教导主任———其实,也就是一名乡村教师,因为,我们的校园过去就是一所村办学校。做一名乡村教师,我还是蛮喜欢的,否则,我怎么会坚持这么多年?

  孟子说最惬意的事情是: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他老人家的志向很远大,我们不敢有这个奢望;但做老师的,把自己的学生教育得有模有样,无论走到哪里,往那儿一站,都透着“精气神”,这就算教育成功了。我们要做到这一点,不容易。

  在我们学校,很多孩子很多年里不是在家里做“留守儿童”,就是跟着打工的父母颠沛流离,难免没规矩,少秩序,一些班级甚至乱得连老师都进不了课堂。这就是教育者必须面对的“秩序危机”。

  面对这样的孩子,我们首先要做的就是“养成教育”———教养,必须补课。

  我是学土木工程的,干什么都讲究中规中矩,我们的“养成教育”就是从举手发言开始的。要发言,就请举右手,前臂与桌面垂直,五指并拢,等候老师点名。发言有发言的规矩,阅读也有阅读的规矩,阅读时,课本要与桌面成45度角。不止这些,就连文具盒怎么摆放,我们也都有自己的一套做法。

  我们这不是“小题大做”,孩子们的教养就得靠这么“渗透”。这种教养,会让他们在明天受益。

  校园安全明天来临前拦截“意外”

  这些年,在我们的校园里,没有发生过一起意外伤害和公共安全事故。我一直都相信:明天和意外,不知哪个先到。怎么办?我们就在明天来临之前,用最直接最便捷的方式,阻止意外进入校园。

  有一阵子,不少地方都发生了校园暴力事件。于是,除了保安看守学校大门,校长和我每天都要提前到校,花10分钟巡视校园。学校不大,巡视下来只要10分钟,看了,就安心了。

  汶川地震后,我们学校每周都有逃生演习。只要警报铃声响起,老师学生都会从教室里有序撤退。我不知道,如果真的发生了大地震,孩子们是否还能这么沉着应对。但无论如何,做老师的不能不向学生们灌输“危机意识”,然后才是应对危机的本领和技巧。

  技巧的传授其实也不复杂,我们请了消防专家来传道授业解惑,就很管用。而且,我们还发动广大家长参与安全教育,特别是在暑假,告家长书会让孩子们留心暑期安全。

  教师流失让教师有美好职业前途

  如今,我们学校有600名学生,26名任课教师,他们90%以上都在30岁以下。老师们很年轻,家都在外地,每月收入不足2000元,租房花费400-500元,再支付通信交通水电煤气费,1年下来,他们几乎没有结余。收入之外,还有一个问题让人很纠结:在农民工同住子女学校,这些拥有职业资格的年轻教师无法参与职称评定,他们看不到职业前途。

  他们大多都出身师范,选择做老师,是职业理想使然,但现实的困境让他们疑虑:我们究竟怎么才能体面执业?

  于是,每年都会有1/4的青年骨干教师从我们这里流失———这几乎是所有农民工同住子女学校最大的“危机”。

  我还担任学校工会主席,面对这些青年教师,我想让他们有更美好的职业前途,想让我们的职业变得体面,可我无能为力。我只能希望,政府能为农民工同住子女学校的青年教师提供更多的培训机会,让他们感受到职业素质的提高;同时,给予他们精神激励———上海可否设立农民工同住子女学校优秀教师奖,来自政府和社会的认可,会让这种职业身份更有社会尊重。

 


—— 信息源自:新民晚报

 
产品推荐


中国教育家协会 版权所有
中华人民共和国 京ICP证000045号-83
项目合作:010-64803353
邮箱:bj64801986@126.com

香港通讯地址:香港兴发街邮政局38062信箱
中国香港政府注册登记号:18159887-038-01-06-0
咨询电话:010-64803658 香港电话:852-2915.7428 传真:852-2915.6313